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曹雪芹会是胡适吗?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xyx2020 2020-03-10

  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改良的倡导者胡适, 针对文学远离生活、充满陈辞滥调的状况,当时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1917年1月1日出版)发表《文学改良争议》一文。胡适认为,文学改良应从8个方面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欲语。他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在谈及文学内容时,胡适认为真正的文学应“实与今日社会之情状”。
  偶知此事,自觉有些匪夷所思。1917年,胡适学成归来后,赴北大任教,并遵从母命娶了江东秀。就客观而言,时间不可能比这1917年1月1日再早了。待查阅了一下相关的资料,始释疑念。
  1916年底,尚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胡适因而堪称是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先驱者。1917年1月发表的这篇《文学改良刍议》,是他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等于是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胡适也因此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因而就想,他有这个念头,怕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由来已很久了罢。毕竟那长篇宏论非立就可得。
  那么从1917年开始,或许会更早一些,他就早有计划,准备要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言文正式发难了吗?
  从归国以后,到1920年底,也就四年的时间,这个确实是显得有些仓促了点。
  但在以前呢?
  青年时留学美国,住美国呆了7年。中年做驻美国大使,又住了8年。胡适在美国,先后呆了十五年的时间。不过要研究他在五四运动以前的思想,自应关注他以前的生活。
  胡适是清代通过美国利用当时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设立的中国赴美留学基金于1910年赴美留学的公费留学生,这也是清政府借助于“庚子赔款”派出的第二批公费留学生。留学生涯中,在美国这七年,胡适,他的思想受到过什么样的影响,有过什么样的变化,这我们都不大清楚。还好他有在美留学日记留下,这应该是值得引起众人关注并重视的一项内容。
  违时而做,逆潮流而动。这就是真实又叛逆,探索又挑战的胡适。
  作为白话文的倡导者,文学革命的先锋,思想引领行动。胡适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是现代文学思想史上开山劈路之人。他27岁担任北京大学的教授,之后又成为北大的校长。青少年时期的苦学,一生不辍的阅读,造就了博学多才、功成名就的胡适。
  可后人对他到底该怎么评价,真是不好说。
  毕竟这七年中,他是否有过什么鲜为人知的举措,目前来看,除了寄望于他的这些日记,真是无所依据。而他在美国这七年的生活经历对后人来说,也确实是个谜团。
  宣统二年,20岁那年考取了清华留学美国官费生。官费留美的共70人,胡适是其中之一。他既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也是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孩子。14岁在上海梅溪学堂时,他就初露锋芒。――这个“梅溪学堂”是在向人暗示什么吗?
  胡适读书写作,受梁启超的影响很大。
  胡适爱读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可梁启超做了几章之后,忽然停止了,胡适大失所望。后来他又在《新民丛报》上,见到梁启超续作此篇,胡适高兴极了。
  但梁启超却在这一部学术思想史中间缺了三个重要的部分,使胡适眼巴巴的望了几年。
  在失望的时候,胡适忽发野心,心想:“我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
  这一点野心,促使他以后写出了《中国哲学史》。
  “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这样看来,他倒也确实是具有文人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胡适,“他9岁时,就读《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了。
  胡适9岁时,在四叔家的小屋里玩耍,偶尔见到桌子下面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的封面也扯破了,他却如获至宝,拿起书,掸掉上面的灰尘,坐下来,一口气把它读完。这个残本就是《水浒传》。这激发了他阅读小说的强烈兴趣。
  从此他爱上了读小说,到处去借着看。他从五叔那儿借来了《三国演义》,从三哥的书架上找到了《红楼梦》、《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把大嫂陪嫁的几种弹词小说也借来读,又把二哥带回来的外国小说《经国美谈》拿来看。
  读完了家中的书,他又去好朋友那里借。这好朋友和胡适一样,是个书痴,家里有很多藏书。他看过的小说借给胡适看,胡适借来的小说,也毫不保留的推荐给他。他们人手一个小记事本,每看过一本小说,就记在上面。经常交换比较,看谁读的书多。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读书进步,后来两人都成了大名人。
  他的这一位好朋友,就是后来曾经和顾颉刚先生讨论过古史的胡堇人。
  当然,更多的期翼,还是寄望于胡先生本人留下来的一些原始材料。
  胡适的《在美留学日记》,因没见过这本书,所以具体的情况,我也不了解,只把我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在此作个简述。
  这个札记是1910年至1917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的一些日记和杂记。全书共分成十七卷,胡适先生将他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或者把和朋友谈论的问题,或通信、或面谈的大概写在其中,有时也将自己想的问题、思想的材料、步骤、结论记在里面,还有他的自喜、夸大、野心、梦想等等。这样赤裸裸的记载,至少可以写出一个不受成见拘缚而肯随时长进的青年人的内心生活的历史。 《胡适留学日记》记录了十七卷留学期间的札记。十七卷札记是作者在美国留学时期(一九一零——一九一七)的日记和杂记。
  原来题作《藏晖室札记》,民国二十八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曾排印发行。 《胡适留学日记》印出的札记写的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五、七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的赤裸裸的历史。作者把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作为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他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因为这种工作是求知识学问的一种帮助,也是思想的一种帮助。它的方式有多种,读书作提要、札记、写信、谈话、演说、作文,都有这种作用。札记是为自己的了解的;谈话、讨论、写信,是求一个朋友了解的;演说,并发表文章,是求一群人了解的。这都是“发挥”,都有帮助自己了解的功用。因为作者相信札记有这种功用,所以他常用札记做自己的思想的草稿。如作者对世界注意、非战注意、不抵抗主义,文学革命的见解。这十七卷的材料,除了极少数的删削之外,完全保存了原来的真面目。
  再想想在《文学改良争议》一文中,胡适自认为,文学改良应从8个方面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欲语。他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正宗。在谈及文学内容时,胡适认为真正的文学应“实与今日社会之情状”。这些我个人觉得它是与《红楼梦》作者的立意宗旨,似乎也更贴近。他的心路历程确实是带有这么一种文化倾向。
  供大家作个参考。

相关栏目:
  • 上一篇: 红楼梦判词解
  •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