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新解“一从二令三人木”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18990325195 2020-03-10

  凤姐判词中的“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二百多年来难倒了不少红学大家,至今尚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有一种说法,“一从二令三人木”是描述凤姐一生的起落过程:即一是“从”,凡事服从贾母和王夫人的意志,以取得信任,为争取和巩固当家掌权打好基础;二是“令”,指凤姐当家掌权后,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养成了官派作风和恶习,甚至不把自己丈夫贾琏放在眼里了;三是“人木”,说由于凤姐得势当道时不把贾琏放在眼里,在贾府衰败凤姐失势时,贾琏就把凤姐给休了,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休字。这种说法虽也能自圆其说,但使人觉得未免有些牵强而且平淡了。

  另一种说法显然是受到了脂砚斋的影响,用的拆字法来解决问题。结果拆的五花八门,比如“三人木”拆成了“来”字。来与不来关王熙凤屁事;把“二令”拆成了“冷”字,还沾沾自喜的说联系够深刻的了,贾府的人对王熙凤不是外热内冷吗?那只鸟的足下不是有座冰山吗?冰不就是冷吗…至于“一从”拆不出来就不拆了,说是王熙凤毕竟女人一个,本应“三从四德”,但凤姐既无父无子可从,也未见她从夫,唯有从权从利而已,反正说话又不犯罪。至于有无意义,理解起来别不别扭,管他呢。

  但草根小民我的理解,直截了当的说,“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依从二令三人没”。作者在这里用了谐音法,把“依”谐成了“一”,把“没”谐成了“木”。不过笔者水平欠佳,单独论述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还是让我们来联系凤姐的整个判词和书中的相关情节来加以讨论吧。

  众所周知,用今天的话来说,王熙凤是贾府的总经理。虽然她的上面还有王夫人这个董事长和贾母这个名誉董事长,但整个荣府的大凡小事,从钱粮珠宝、人事财经、到吃喝拉撒睡,无一不经她的心过手过,她就是贾府实际上的当家人,这也就决定她的起落、她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连在一起了,所以作者在为她写判词和聪明累乐曲时,总把她与贾府的命运概括在一起来写。比如,乐曲中所说的“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夏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都把贾府的衰亡与凤姐的命运连在一起写的。

  好了,现在我们来重点说说凤姐的判词。书中写到:“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毫无疑问,前面两句,作者对凤姐的才能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凡鸟偏从末世来”,是说凤凰本应在兴平盛世出现,才更添光彩,才更能显示她的才干。而她却生于末世,处于家道中落的阶段来治理家务,没有了更高展示才能的平台,实在是委屈了凤姐,连作者都在为她惋惜。“都知爱慕此生才”,不但作者对凤姐才能高度肯定,所有的人都认为她有才能并且都喜欢甚至爱慕她的才能。这当中当然就包括了贾母和王夫人这两位王熙凤的顶头上司。正是因为这两位顶头上司爱慕、赏识她的才能,才让她担任了大管家、总经理的重任。但是,贾母和王夫人是不是事事的意见都一致呢?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有一件大事情,贾母和王夫人的意见和观点就是截然相反的,那就是宝玉婚姻的人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贾母都倾向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而王夫人则坚持自己的侄女薛宝钗,两人意见相佐,并为此而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明争暗斗。在这件事情上,凤姐又没有决策权,夹在中间很难办。这就出现了“二令”现象。所谓“二令”,也就是两种不同的指令,都要你去执行,谁都得罪不得。你既不敢反对哪一个,也不敢不去执行,你说难办不难办?以王熙凤的想法,她当然愿意接受贾母的意见,让黛玉配宝玉。那样,她的管家位置就不会受到多大的威胁,所以她刚一看到贾母有这个意思的时候,就开黛玉的玩笑:“你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以此大造舆论,试图压倒“金玉良缘”的气氛。但她却遭到了王夫人的冷落和削权。王夫人借她“小月”不让她管事了。借“绣春囊”事件把她狠狠地教训了一顿,王熙凤感到薛(雪)家就象一座冰山冰冷的向她压来,这就是为什么她的判词前面有一片冰山在她足下的原因。经过王夫人的打压,王熙凤终于想明白了,贾母毕竟老了,时日不多,而自己还年轻,日子还长,最终还得依靠王夫人过没有贾母的日子,所以后来凤姐在对宝玉婚姻人选的立场又转到了王夫人这边来了。贾母见凤姐倒戈,黛玉的身体也不争气,为了家族后继有人,不得已也渐渐妥协。贾母和王夫人最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娶宝钗。这也是凤姐“依从二令”的另一个意思,她不但主动设了掉包计,还承担了媒人的角色,精心策画并具体操办了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那么,“三人没”是怎么回事呢?所谓“三人没”,一指宝玉结婚时,黛玉气绝而归离恨天,没了;二是指宝玉洞房内发现娶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顿感上当受骗,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当了和尚,对贾府而言,宝玉没了;三是指宝钗婚后独守空房,处境尴尬,郁郁寡欢而早逝,也没了。“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就是说,王熙凤“依从”贾母、王夫人“二令”旨意,精心操办了宝玉的婚事,导致了黛玉、宝玉、宝钗“三人没”了。书中的三大主角都没了,贾府又因东窗事发被抄了家,贾母随即离世,贾府被贬回南京原籍,真可谓忽喇喇似大厦倾了。但不管如何,一大家人还得有人支撑,王熙凤仍是不二人选。她很自然会想到今后的日子更艰难。路更不平坦,所以只能是“哭向金陵事更哀”了。

  可能有人要问:曹雪芹为什么不直接写“依从二令三人没”,而要用谐音来写成“一从二令三人木”呢?笔者以为,用谐音不仅是作者的艺术风格,也是作者有不得已的苦衷所造成。许多人都认同《红楼梦》是作者在以家事写小说,书中人物又多有生活原形,作者曹雪芹本人就是贾宝玉的生活原形,《红楼梦》又是在作者家人还在世时就流传开了的,中华民族最闪光的优良传统又是孝道,试想,作者怎敢在家人还在世时就对祖母和母亲的矛盾冲突以及她们的决定所造成的后果进行赤裸裸的揭露、批判和鞭挞呢?如果那样,他不遭到家族的打击和世人的唾骂吗?从书中描写的情形来看,作者对祖母、父亲的艺术形象贾母、贾政都是正面描写,褒奖有加,对母亲的艺术形象王夫人虽有彻骨之痛(是她断送了宝黛爱情),但也不敢说三道四,而且还处处为她掩饰。但对王熙凤的态度就不同了,揭露她图财害命、心狠手辣、两面三刀”等等,只因宝玉婚姻实与王夫人相关,投鼠忌器,才对她手下留情。因此,与其说用谐音是《红楼梦》的一种艺术技巧,还不如说是作者有不敢违忤的苦衷所致。





作者:祁生2015 回复时间:2018-04-03 07:34:02
  三人木——下嫁多尔衮后,失去了法定的皇后地位,等于被子孙“休”弃也。




作者:科苑柳浪闻莺 回复时间:2018-05-13 12:25:54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末世】==【一从二令三人木】(繁体:检):朱明末世朱由检时代

  王熙凤为末世朝廷琏瑚之器的艺术化形象。(或曰崇祯王朝权臣典型画像)




作者:科苑柳浪闻莺 回复时间:2018-05-13 12:26:56
  【哭向金陵事更哀】之【金陵】指代南明弘光王朝。




作者:江渚叟 回复时间:2018-05-20 13:14:49
  我喜欢先生的文章,评论凤姐.贾母的文章,令人佩服,但解密却非先生的强项。在下近日将推出陋文《论红楼梦脂本与成本中的错误二》,也提到了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释。盼先生借寸阴之暇一览,选是,否以赐之。




作者:piscator315 回复时间:2019-03-27 12:28:01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按:宋代陈宓《冰山》:“出自重阴地,来陈酷暑天。峥嵘真可仰,刻轹更成妍。气与骄阳敌,峰将太华肩。有人心计巧,直欲厄其巅。”)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惜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戌夹批:折(zhé)字法。】(按: 一从即自从。令通“鸰”,二令本义指兄弟,这里用典唐寅《败荷鹡鸰图》“莫言四海皆兄长,骨肉而今冷眼看”指第七十四回探春冷笑。人木即“休”,同“咻”。三咻指探春生气。第六十一回:“说着,把三个指头一伸。袭人等听说,便知他说的是探春。”)
  哭向金陵事更[gēng]哀。(按:探春哭向金陵,金陵代指甄家。第七十四回:“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按:《夏小正》:“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甲戌夹批: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按:第六回中,王狗儿一家的情况。第四回甲戌侧批【都中二房馀】是指王沈(王子腾之子)、王仁二房,另有连宗的王狗儿一家,合计称二房馀。“馀”字用得神妙,对应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按:此处刘氏并非刘妪而是狗儿嫡妻刘氏,刘姥姥为了帮助刘氏夫妻而一进荣国府巧得遇恩人,第六回中。
  程乙本将“刘氏”改为“村妇”,出现独有异文,这是程乙本为盗版的标志。刘妪受恩于凤姐,是以周瑞家的为中介的。刘氏受恩于周瑞家的、凤姐,是以刘妪为中介的。这是人际生态链。巧姐判词并非巧姐被判词,而是与巧姐相关联,判刘姥姥之词。此判词中后两句的行为主体是刘姥姥,意即刘妪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作者:红楼撷翠 回复时间:2019-08-22 09:29:40
  三人木,"木"=墓。坟墓。




作者:大风呼呼爱着 回复时间:2019-12-31 10:12:05
  解释的都是相去甚远的.

相关栏目: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