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原创】结合文本谈《红楼梦》的背面和史笔(之二)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WW天山 2020-03-10

  之前撰文阐述了《红楼梦》这部小说有正写的正文,还有隐写的背面,即有正反两面,作书人通过幻笔、假话、隐语等创作手法隐写的反面才是春秋史笔,背面非简单地理解为影射。本文将结合文本进一步诠释作书人、脂批人提到的所谓春秋、国策、史笔的真实意思表示是什么。
  《红楼梦》文本脂批中出现多处春秋、国策、史笔这样的关键词,一直以来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都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背面就是在影射一部家史或是国史的兴衰,是在隐写史实,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可以一一对应。故出现了考证和索隐两派观点,但不论持何种观点都会找出很多史料与小说进行对照附会。这里是否存在误区?我们还是整理出文本中带有的春秋、国策、史笔的脂批,并逐一分析厘清,可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书人的意图所在。
  一、如何理解《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引述该段文字的目的是要说明,孔子编修《春秋》采用"笔"和"削"的方法。"笔"是在原有史料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有史料记录删减。
  按照《春秋公羊传》的解释,“《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也就是说在记录历史时遇到尊者、亲者、贤者,都应该采用“隐恶扬善”的曲笔,尽量多记有益的事情,不利的即使无法完全舍弃,也应加以隐讳。
  另一方面,《春秋》将明善恶,寓褒贬作为历史的首要目的,对于同样的事件,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作者的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
  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故又有春秋笔法“一字含褒贬”的说法。而 春秋笔法的“一字含褒贬”,与明褒实贬和明贬实褒的反语修辞手法还不一样。春秋笔法所用的词(字),感情色彩不明显,读者或听者如果要理解其含义,一定要结合当时社会的语境。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著《春秋》采用的笔法是“笔”和“削”的写作手法;其著书目的重在让后人以史为鉴,明善恶、寓褒贬之意,非重在完整记录史实;读者只有结合语境才能准确理解相关词(字)用语的含义。
  我们再结合《红楼梦》文本分析,不难发现作书人和脂批人在文本中用到“春秋”这个词语时,分别提到“春秋”、“春秋笔法”、“春秋字法”正是在传达上述意图,其中小说中出现“春秋”等有三处,脂批出现“春秋”等有七处,下面就逐一展开分析。
  (一)春秋。首先解读文本和脂批中出现的“春秋”用词,小说出现“春秋”用词共计三次,分别处在第三十八回、第六十四回文本中,以及第四十三回脂批中。
  第三十八回宝钗写的一首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
  第六十四回宝玉从宁府回来,到黛玉处,有这么一段宝玉的心理活动描写“大约是因七月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
  第四十三回赖大之母因又问道:“少奶奶们十二两,我们自然也该矮一等了。”贾母听说,道:“这使不得。你们虽该矮一等,我知道你们这几个都是财主,分位虽低,钱却比他们多。【庚夹:惊魂夺魄只此一句。所以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所谓“痴子弟正照风月鉴”,若单看了家常老婆舌头,岂非痴子弟乎?】
  我们可以发现,此三处“春秋”所传达的意思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强调“意”,“食螃蟹绝唱……寓大意才算是大才”; 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二是强调“皮里”和“反面”。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一部书全是老婆舌头,全是讽刺世事,反面春秋也”。这就完全印证了上面所述“春秋”重在寓意,同时作书人再次用“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告诉读者看小说正面找“春秋”史笔的经纬是无法找到的,只有看反面春秋,即皮里有春秋,如“空与黑黄”的关系,即空与色的关系。要之,看皮里春秋,有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二)春秋笔法与春秋字法。小说出现“春秋笔法”用词共计三次,第四十二回文本以“春秋的法子”表述,另两处分别在第四十五回脂批中。“春秋字法”共出现四次,均出现在脂批中。
  第四十二回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蒙侧:触目惊心,请自思量。】
  上面这段文本完全就在阐述春秋笔法是如何通过“笔和削”的写作手法传达“母蝗虫”之意的(出处在白乐天的《禽虫十二章》)。
  第四十五回 一日,外面矾了绢,起了稿子进来。宝玉每日便在惜春这里帮忙。【庚夹:自忙不暇,又加上一个“帮”字,可笑可笑。所谓《春秋》笔法。】探春、李纨、迎春、宝钗等也多往那里闲坐,一则观画,二则便于会面。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庚夹:“复”字妙,补出宝钗每年夜长之事,皆《春秋》字法也。】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半时,园中姊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庚夹:写针线下“商议”二字,直将寡母训女多少温存活现在纸上。不写阿呆兄,已见阿呆兄终日醉饱优游,怒则吼,喜则跃,家务一概无闻之形景毕露矣。《春秋》笔法。】
  该段文本明显就在向读者说明春秋笔法的“一字含褒贬”,如:强调宝玉在惜春处“帮”字;宝钗之事“复”字妙;写“商议”二字,衬托阿呆形景。结合前文论述的背面傅粉意在衬托,而非影射,以及上文说明的春秋笔法的“一字含褒贬”是指要结合语境理解相关词(字)的含义,故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此段文本是作书人以惜春作大观园画为背景,阐述各个人物在小说“背面”的作用。故之后第七十四回才有惜春撵走入画,目的就是让读者“出画”,理解作者言外之意。这个结论还可以在下面几段“春秋字法”的脂批中得到印证。
  第三回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甲侧:君子可欺其方也,况雨村正在王莽谦恭下士之时,虽政老亦为所惑,在作者系指东说西也。】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甲侧:《春秋》字法。】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甲侧:《春秋》字法。】
  该段文本的脂批点出“作者系指东说西也”。 “轻轻谋”,“便谋补”为《春秋》字法”。完全可以理解为脂批人暗示要读懂小说的背面,需要读懂贾雨村即假话,方法是要有“谋”。
  第三回 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夹:出名。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眉: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侧: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
  此段文本脂批更是点出秦氏“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目的是指出描写该人物用的是春秋笔法,要读者关注其褒贬之意。而写到“性格风流”,脂批更进一步指出有隐意,为春秋字法。当然是明确告诉读者要结合语境读“性格风流”四个字,即秦氏“性格风流”非小说正文字面意义上的风流,故有脂批“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 即正面是褒中贬,而反面才是贬中褒。
  由此可见,《红楼梦》这部小说确实含有隐语,所谓“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 、“反面春秋”、“皮里春秋”不是让读者在书外找史料附会小说,而是读懂小说文本中的隐语,方是会看。同时告诉读者读小说正文是无法找出春秋史笔,只有看懂小说背面的语境,明白各个人物的作用,才能读出春秋史笔,且史笔非史实,重在寓意。
  二、如何理解《国策》。《国策》又称《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由西汉刘向编定,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策士们巧言善辩的游说之辞,其写作方法是运用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述事明理。
  我们结合《红楼梦》文本分析,可以发现该小说中有许多独立的小故事,而作书人和脂批人在文本中提到“国策”就是传达给读者,要明白书中大量小故事是在打比方,作比喻,这才是作者提《国策》的创作意图。小说中出现“国策”有一处,脂批出现“国策”也有一处,下面就分别展开分析。
  “第三回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甲侧:文字不反,不见正文之妙,似此应从《国策》得来。】倒不见那蠢物【甲侧: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蒙侧:从黛玉口中,故反一句则不文,更觉生色。】”
  该段文本脂批明确提醒读者要反看小说文字,才可以理解正文之妙,如何反看,既然黛玉想到宝玉,提到《国策》,那么文本中宝玉杜撰的典故就是重点,所以,本人之前撰文写的宝玉讲“耗子精偷香玉”,以及“花气袭人知昼暖”等等都可以理解为《国策》的写作手法。此处脂批不断重复“懵懂顽童,似此应从《国策》得来。”、“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正是提醒读者不要简单地理解“懵懂顽童”、“蠢物”这些形容宝玉的用词,宝玉的身份在文本的正文和隐文中有不同的身份,只有读懂了,才能打破混沌,找到正文之妙,读出史笔之意。
  “第七十三回 算起“五经”来,因近来作诗,常把《诗经》读些,虽不甚精阐,还可塞责。【庚夹:妙!宝玉读书原系从问中临而有】别的虽不记得,素日贾政也幸未吩咐过读的,纵不知,也还不妨。至于古文,这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连《左传》、《国策》、《公羊》、《谷粱》、汉唐等文,不过几十篇,这几年竟未曾温得半篇片语,虽闲时也曾遍阅,不过一时之兴,随看随忘,未下苦工夫,……或承起之中,有作的或精致,或流荡,或游戏,或悲感,稍能动性者,偶一读之,不过供一时之兴趣,究竟何曾成篇潜心玩索。【庚夹:妙!写宝玉读书非为功名也。】”
  该段文本既提到宝玉读春秋《左传》、《公羊》、《谷粱》,还提到《国策》,与该回目的标题内容似乎没什么关联,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脂批点出写宝玉读书的目的是:一从问中临而有;二读书非为功名也。
  若将第七十三回上下文细读会发现,小鹊报信:贾政要问宝玉的话是个引子,目的是为了引出“查人”,从金星玻璃喊:“一个人从墙上跳下来了!”,宝玉装受惊吓,王夫人拷问上夜男女,到贾母细问原由,并查出开局赌钱之人,再到邢夫人问傻大姐哪里捡得绣春囊,并交代傻大姐不准透露风声,最后是迎春不问奶妈偷攒珠累丝金凤之事,只和宝钗读《太上感应篇》。我们可以发现该回目就是在围绕问话、查人,最后落在迎春读《太上感应篇》。与脂批点出宝玉读书目的关键词完全吻合,故可以肯定读《太上感应篇》完全是有寓意的,目的当然是要读者感应如何找到伏在小说背面的“人”(即第七十五、七十六回中秋夜要揭开的人物)。这一点也可以从戚本回前、回末批得到印证。
  第七十三回【戚回前:贾母一席话,隐隐照起全文,便可一直叙去,接笔却置贼不论,转出赌钱,接笔又置赌钱不论,转出奸证,接笔又置奸证不论,转出讨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势如怒蛇出穴,蜿蜒不就捕】。
  第七十三回【戚总评:一篇奸盗淫邪文字,反以四子五经、《公羊》、《谷梁》、秦汉诸作起,以《太上感应篇》结,彼何心哉!他深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美如玉”等语误尽天下苍生,而大奸大盗皆从此出。故特作此一起结,为五阴浊世顶门一声棒喝也。眼空似箕,笔大如椽,何得以寻行数墨绳之。
  探春处处出头,人谓其能,吾谓其苦;迎春处处藏舌,人谓其怯,吾谓其超。探春运符咒,固足役鬼驱神;迎春说因果,更可降狼伏虎】。
  由此可见,该回目开篇脂批点出宝玉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指出作书人写本回目正文的用意就是由“问”而“怒蛇出穴”、“役鬼驱神”、“降狼伏虎”,“读书”不可就文本读文本,要理解其中的寓意,故接着又有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探春借甄家事说:“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当然就是告诉读者要在文本中才可以找出真人真事。(另文凸碧堂、凹晶馆联诗已作部分阐述,在此就不展开叙述)
  综上所述,小说提到《国策》的目的,实际是指借用《国策》写作的手法,用各种小故事引出背后的大道理。
  三、如何理解史笔。何谓“史笔”,历代均有“六经皆史”之说,如:王通(隋)曾说:“昔圣人述史三焉。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然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以后又有陈傅良、郝经、宋濂、王守仁诸家,王世贞以后又有李贽的《经史相为表里说》,袁枚在《随园随笔》也提出“六经自有史耳”。 王世贞更是具体区分六经各文体,有的是“史之正文”,有的是“史之变文”,有的是“史之用”,有的是“史之实”,有的是“史之华”。章学诚(清)还提出史义之说。由此可见,“史笔”并非就是完整记录史实或史事,而孔子修《春秋》明显就是明善恶,寓正邪,重在史义。
  《红楼梦》脂批提到两处“史笔”,分别在第三回、和第十三回,我们结合文本,看看作书人、脂批人的用意是什么?
  第三回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甲侧:写阿凤全部传神第一笔也。】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甲侧:这方是阿凤言语。若一味浮词套语,岂复为阿凤哉!甲眉:“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
  该段脂批首先提到阿凤全部“传神”第一笔,又指出“后文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而该回目下文描写黛玉时写道,“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由此可见,此处“史笔”均用传神之笔,似与不似之间才是作书人要传达给读者的史意,作者通过描写黛玉的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告诉读者黛玉传的情是有代表性的史意。
  第十三回【甲:“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由该段脂批可以看出,作书人写秦氏用的是“史笔”,但后文脂批明确点出“其事虽未行(当然也可解作另意,脂批和文本有大量的一词多义),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故“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事是不存在的,此段文本是脂批人在传达作书人的意,所谓的删去更多是告诉读者秦氏有隐情 ,与前文脂批写秦氏“性格风流”,有隐意,春秋字法是一致的,故此处小说脂批“史笔”当然指的是史意,目的是要读者找出造成秦氏之死的原因。
  综上所述,文本中不论是春秋、国策还是史笔,均在提示读者该小说的背面是指小说文本中含有用隐语写的另一个故事,它才是隐写的史笔,史笔重在史意,或者说是史义,如《春秋》笔削之义。春秋字法即《春秋》一字含褒贬,理解小说用词(字)的语境才是理解史笔的关键所在。作书人的创作意图就是要通过隐写小说的背面,完整地告知读者如何明善恶、知正邪、辨是非,达到除邪、疗冤、知祸福的目的,前提当然是要读懂作书人的言外之意,如何读懂隐语,脂批给出大量的提示,我将另文详解。





作者:阿拉善1111 回复时间:2019-12-24 21:32:10
  红楼梦里的杨柳不知道是不是暗指柳如是。




作者:阿拉善1111 回复时间:2019-12-24 22:32:06
  所谓一芹一脂,指的可能是修改红楼梦这个事情上,而不是说这2个人去创作。

相关栏目: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