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ZT 丁维忠:妙玉与宝玉 后30回与后40回(转载)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水琉璃SLL 2020-03-10

  
  杨文滨 于 2004年 08月30日 发表
  
  傅光明: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主讲人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红学家丁维忠先生,大家欢迎。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和焦点人物,而妙玉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和金陵十二钗里一个特殊的人物,她是唯一一个和贾府没有任何关系的外人。那么曹雪芹怎么来处理宝玉和妙玉之间的关系,流露出怎样的情愫?他对妙玉有一个非常高的评价:“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今天,我们请丁维忠先生为我们先演讲宝玉与妙玉,大家欢迎。
  
  一、妙玉与宝玉
  
  丁维忠:妙玉对宝玉的情之所以值得谈一谈,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一种理解。一方面说后四十回把妙玉描写成:一看到宝玉就脸红,一想起宝玉就害相思病,以至于到走火入魔这么个地步。把妙玉写得那么不堪。这是曲解丑化了妙玉。妙玉这么高级的一个女性形象,被搞得那么不堪,被歪曲了,丑化了。
  
  可同时呢,又说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是有爱情的。要不然她的一些举动就解释不了,对宝玉很特殊。栊翠庵品茶的时候,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当然都是高级古董了。但是她给宝玉的茶杯,是妙玉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妙玉这个人是有洁癖的。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她就不要了。尤其在当时,男女之间,你自己的茶杯,你让给宝玉用,那这个关系就不一样,是毫无关碍这么一种关系,而且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
  
  还有要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他红梅,你跟一个人去,妙玉都不会给。按照李纨的意思,大雪天,公子哥取要红梅,得有人撑着伞,得有人扛着红梅回来,这都不是公子哥干的事,所以说,跟一个人去。黛玉就很知心,说不必,你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非得宝玉一个人去,妙玉才给那枝红梅。
  
  尤其是宝玉生日的时候,很热闹,“群芳开夜宴”。妙玉就让人悄悄的送一个生日帖子给宝玉,宝玉都感到很意外。这都是非常特殊的,很不同寻常的。
  
  这怎么解释呢?有一种理解,妙玉对宝玉至少有一种朦胧的爱,至少有一种潜意识的爱。那这么一来,就自相矛盾了:前八十回,妙玉就对宝玉有一种潜意识的爱,发展到后四十回,她还不变成显意识的爱?她还不脸红、害相思病、走火入魔?这个发展就合乎逻辑了?妙玉又是尼姑,不是很容易谈恋爱。所以,这两种理解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将后四十回的妙玉写得太不堪了,糟踏了这个形象;另一方面,又说前八十回,这些举动确实是对宝玉有爱的,至少是朦胧的,潜意识的爱。这就自相矛盾了。
  
  关键在于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是什么情?确实是很特殊,连邢岫烟也觉得很奇怪,说,她竟然送给你一个生日帖子,还落款槛外人,很奇怪。宝玉对邢岫烟有一个解释,这段话特别重要,放过了这几句话,那么整个前八十回,妙玉对宝玉的情就理解歪了。宝玉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妙玉:“她原不在我们这些人中算”。她原不像我们大观园这些女孩子当中的一个,是我们这些人之外的一个,“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原本是一般世人“意外”,不理解,世人不理解的人,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这两句话,是对妙玉这个人的评价。她不一样,别拿我们大观园的黛玉、宝钗这些人来衡量她,跟我们这批人不一样,不能跟我们这批人当中论,她是“世人意外之人”。她对我呢?他为什么对我这样?“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这里的关键的关键就是“微有知识”的“知识”两字。这个“知识”不是现在的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知多识广,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己、知心、知音、朋友、知心朋友、知己朋友。就是说,妙玉之所以送我帖子,对我比较特殊,就因为我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在妙玉看来,谁都不理解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只有宝玉才稍微的能够理解她。所以,她把我当知心朋友看,当作很难得的知心朋友看。这段话就把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情,讲得很清楚了。所以对这段话,清朝的陈其泰这个红学家,有一句评语,说宝玉的这句话:“是妙玉定评,安得以世人意中之事揣度之”。宝玉的这句话,对妙玉这个人物是确定的一个评论,本质性的一个评论,怎么能拿世人意中之事,世人意中之事就是男女之事,一般人想,他们男女之间肯定有什么了。哪能拿世人以为的男女之事来揣摩她呢?不能。所以说,宝玉的这段话和陈其泰的这段评语把妙玉对宝玉的情和那种特殊的关系点的很清楚。确实有情,但绝不是男女之情,是一种很知心、很难得的友情。
  
  黛玉对宝玉跟女孩子打交道的关系是很敏感的,她是很留心的,甚至有时候有点小心眼。但唯独宝玉和妙玉这么亲密的关系,她很放心。刚才不是讲了么:要红梅,李纨说派一个人跟着去,恰恰是黛玉说不必,跟了人去反而得不了红梅。你看,这话是黛玉讲的,黛玉很放心。喝茶品茶的时候也是当着黛玉的面,绿玉斗就给宝玉喝了。这也说明妙玉心里很坦然,如果真有男女之事,我的茶杯给你喝反而有点不好意思或别别扭扭。她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很大方的就给宝玉用了,心里没有什么疙瘩。黛玉也是对他们俩特别放心。黛玉对史湘云都不放心,但对妙玉就这么放心。是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的原因,黛玉就用不着担心呢?反正尼姑嘛,也谈不了恋爱,也嫁不了人,你要红梅就要红梅吧,所以她放心呢?不是这样的。尼姑不谈恋爱么?自古以来,尼姑和尚谈恋爱的多了。我们都看到过京剧《思凡》,《思凡》就是一个小尼姑和一个小和尚,两个人谈恋爱,要思凡嘛,要还俗嘛。还有一个有名的古典戏剧叫《玉簪记》,讲的就是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而且《玉簪记》中《琴挑》这一折正好是贾母元宵夜点戏的剧目,在那些戏曲里点的就是《琴挑》。《琴挑》就是陈妙常和潘必正通过琴声互相传情的。那时黛玉就在场呀,就在宴会上,所以黛玉应该知道陈妙常这个尼姑是会谈恋爱的。所以黛玉之所以放心,并不是因为妙玉是尼姑,还是她最了解妙玉和宝玉这两个人。如果说对妙玉最了解的是宝玉的话,那么第二个了解的应该是黛玉,非常理解他们两人的关系。
  
  





作者:monachus 回复时间:2005-05-22 22:59:00
  还有呢?




作者:naughtycat 回复时间:2005-05-23 00:53:00
  第二点,“香巢筑成”。宝玉搬到大观园外边去后,王夫人是否如愿了呢?是否能把宝黛两个人隔离开,断绝了两个人的爱情了呢?没有,没有那么轻易。黛玉的《葬花吟》有一句话,这个《葬花诗》不要把它看成是单纯抒情的,她里面有许多伏笔,这里面重点讲黛玉的心胸、志愿、理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等等。她这里有一句“三月香巢已垒成”,这不是泛泛的一句,这是说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后,宝黛爱情并没有断,到反而进一步发展了,发展成把“香巢”都垒成了,把窝都垒成了,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呀?这不是私订终身么?这里插一句,正在这个时候,宝玉把这块通灵玉给扔了,第三次给扔了,关于这块玉,我们底下要讲,还有许多事情。当然,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由元妃做主也给他定亲了。但在这个时候,宝黛两个人对抗,你不是“金玉良缘”么,我干脆“香巢垒成”,垒我们的香巢,同时宝玉第三次把这块通灵玉给扔了。脂评有一节说是“误窃”,大家误以为这块通灵玉被偷窃了呢。从“误窃”可以看出,宝玉第三次把通灵玉给扔了不是公开的,不是当着大家的面公开的,他和黛玉两个人发誓,下决心,让大家不知道,就给它扔了。“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所以贾府的人都误以为这块玉被偷窃了呢,如果公开闹的话就不会误以为被偷窃了。宝黛爱情进一步发展为“垒成香巢”。但是“梁间燕子太无情”。这梁间无情的“燕子”是谁呢?不是王夫人,也不是袭人。因为,宝玉搬出园后,宝黛来往已经超出袭人监视的范围了,袭人是个丫头,她是不能随便走的,袭人的作用逐步消退。宝黛爱情中起反作用的,“梁间燕子太无情”中无情的燕子是赵姨娘和贾环。赵姨娘和贾环历来和宝黛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不好的。赵姨娘说黛玉“把我们娘儿们连正眼也不瞧”。有一次,宝黛两人说悄悄话,远远的一看,赵姨娘来了,两个人马上就分开,提防着她。这些都是暗透,都是伏笔。为什么呢?赵姨娘确实向贾政告过状,说宝玉两年之前就已经有通房丫头了等等。赵姨娘的人品是很差的。贾环和宝玉就更不对付了,用蜡烛油烫他。贾环放的风筝是螃蟹风筝。放风筝,每个人的风筝都有寓意的。宝钗放的风筝是七个大雁,七个大雁就是永不成双呀。贾环放的风筝是螃蟹。宝钗正好有《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横行霸道,一肚子坏主意。具体情况我们不了解,但是这个梁间燕子,这赵姨娘和贾环在王夫人那里,在对宝黛爱情的问题上,他是搞了名堂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避祸离家”。宝黛爱情不是到了香巢垒成的地步了么?这个时候,宝玉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件祸事,极大的可能就是:柳湘莲作强盗的案子。柳湘莲“作强梁”,这也是书的前面《好了歌》注解和脂评已经提示过的。这个案子一直没有发,到抄家前的某一个时期,柳湘莲作强梁这个案子发了。柳湘莲唯一的朋友是宝玉,因此这个“强盗”唯一的知情人是宝玉。那么按照当时大清律例,强盗只要得财,抢到钱了,皆斩。对强盗包庇、隐瞒、知情不报、资助路费、提供帮助的,减一等,不斩至少是流放。这下贾宝玉就不得了了。朋友做强盗了,你是唯一的知情人,贾宝玉怎么办呢?他有一度离家避祸,离开贾府逃了一段时间。但柳湘莲因为在尤三姐死后已经跟随瘸道士出家了,已经回到太虚幻境了,所以正犯很可能被认为已经死了,正犯死了,从犯就能减轻。这里就讲到贾宝玉是怎么放出来的。我们讲贾宝玉逃是有根据的,前面有伏笔,但讲得太仔细时间就不够了。贾宝玉是怎么给放出来的呢?一是柳湘莲这个正犯已经出家找不到了,官府以为他死了,从犯是可以减轻的。第二按照大清律,你虽然有牵连,但真的不知情是可以赎罪的。实际上,柳湘莲做强盗这个事情,确实没有告诉贾宝玉。“冷郎君惧祸走他乡”那段,他惧什么祸,冷郎君,柳二郎要走他乡,要跑到他乡呀?一般的,都以为他打了薛蟠,惧这个祸,所以他跑了。其实不是。第一,打薛蟠根本够不上祸,你们仔细看,薛姨妈也好,宝钗也好,贾珍、贾蓉也好,还拿他开玩笑呢,够不上祸。第二,柳湘莲和宝玉讲,他要走他乡在前面,他打薛蟠在后面。后面发生的打薛蟠不可能成为他要走他乡的原因。但曹雪芹故意用错综法把两个事情错综起来写,结果我们现在一看,都以为柳湘莲的祸就是打了薛蟠,但你得细细的看,一先一后。就是说,柳湘莲走他乡的这个祸,什么祸,宝玉说“你究竟为什么要走呀”,柳湘莲冷笑一声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没有告诉他,告诉他就麻烦了,告诉他,宝玉就是知情人了,那就要犯法了,那就要治罪了。柳湘莲这个人非常聪明,很有远见,这么知心的朋友,我要远走他乡,避什么祸,就是不告诉他。我们一般以为他不够哥们,宝玉那么留恋你,你还不告诉他是什么原因。但这件事不能告诉他,不能说我做了强盗,杀了人,不得不走。这样一来,宝玉就是知情人了,这样如果事情一发,宝玉就拿住了,就判刑,至少是流放。柳湘莲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他就是不说。最后宝玉释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不知情。调查了半天,它确实不知道柳湘莲闯了什么祸,做了什么强盗。他不知情可以释放。我们刚才讲了,第一,正犯死了可以纳赎;第二,不知情可以释放。这是大清律的规定。第三,更重要的,由北静王水溶和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的保驾。秦可卿出丧,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脂评有一个提示“为后文之伏线”。冯紫英和贾宝玉喝酒,说从铁网山打猎回来,说了一句话:“正是不幸中之大幸”!这也是伏笔,脂评说:“又伏一大事样”。伏什么呢?贾宝玉遭难关到了狱神庙之后怎么放出来,一个是北静王水溶起了作用,另外一个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起了作用,所以“不幸之中大幸”,放出来了。
  
  




作者:naughtycat 回复时间:2005-05-23 00:55:00
  必须指出的是:正当宝玉逃难离家期间,“人去梁空巢也倾”!宝黛爱情遭到了致命打击!黛玉已遭“风刀霜剑严相逼”!
  
  接下去就是:“对景悼颦儿”。当贾宝玉逃难回来,回到贾府,黛玉已经泪尽夭亡,和后四十回写的完全不一样。脂评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写的是“对景悼颦儿”,对着潇湘馆的景致悼念死去的颦儿。而且脂评还有一个评语,这个时候潇湘馆的景象是怎么样的,以前,“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现在变得“寒烟漠漠,落叶萧萧”,多凄凉呀。脂评交代得多清楚,原来后三十回就是这样的,现在的后四十回没有呀。这就是对景悼颦儿,两个人根本没有见面。
  
  最后,黛玉的死,就是“冷月葬花魂”。很凄凉,一弯冷月。当时三春,探春呀、迎春呀,实际上都已经离开了。跟后四十回写得不一样,没有人了。后四十回写黛玉的死,是“怨恨”宝玉而死的,说“宝玉你好….”。为什么呢?她和紫鹃都不知道这是调包计,都以为宝玉是忘恩负义,违背了前盟,偷偷的和宝钗结婚了,把黛玉晒在那了,所以黛玉和紫鹃都恨他,以为是宝玉的事,怨恨宝玉而死,死的眼睛都闭不上,“焚稿断痴情”,和宝玉的情断了。这个“断”字,你不要小看它,他讲的是宝黛两个人的情感断了。这是后四十回。但脂评告诉我们,曹雪芹的原稿,黛玉的死不是这样的:“木石为盟,历尽情场波澜”,一个是绛珠草,一个是石头,“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求仁得仁又何怨”!求仁得仁,就是求爱得爱,求爱得爱又何恨?一方面,“冷月葬花魂”,绛珠之泪至死不干;另一方面,万苦不怨,根本没有怨恨宝玉。为什么?求仁得仁,又何怨。她求爱,已经得到了宝玉的爱又怨恨什么。所以黛玉是满怀着宝玉对她的爱和她对宝玉的爱,含笑九泉,死得很坦然,死得很勇敢。所以,如果让曹雪芹来写,这种悲剧性,黛玉之死恐怕比后四十回要浓烈得多。现在这后四十回已经很感人了,后四十回主要看黛玉之死,黛玉死了就没什么好看的了,看电视剧也是这样。如果按曹雪芹原意来写,对景悼颦儿,浪漫主义,一方面泪流不干,另一方面,万苦不怨,含笑九泉,我想会更揪心。
  
  




作者:naughtycat 回复时间:2005-05-23 00:57:00
  (二)第二个问题,黛玉究竟死在谁的手里?是不是死在贾母的调包计的手里?凤姐出的主意?不是。因为贾母早就死了,贾母的死没有直接留下提示和伏笔。但是可以推算出来。贾母的死和鸳鸯的死有关系,鸳鸯的死和贾赦有关系,可以推算出来。鸳鸯是死在贾赦手里的,这没有问题,因为贾赦已经讲了“她想抗婚,她想不嫁给我,她难逃出我的手心。除非她死了,或是她终身不嫁人。”贾赦的话是伏笔,又是给我们一个提示,说明鸳鸯是死在老色鬼贾赦的手里。但贾赦呢,贾府抄家之后,他和贾雨村“锁枷扛”关起来了。所以抄家之后他不可能再迫害鸳鸯。所以我们能推断,贾赦能再次迫害鸳鸯,逼死鸳鸯,肯定是在抄家之前。这是一点。还有一点,如果抄家之前贾母还活着,贾赦就不敢动鸳鸯一根毫毛,鸳鸯就死不了,她保护人在那呢。鸳鸯抗婚我们已经看出来了,贾母拿儿媳妇和贾赦猛批了一通,她是要鸳鸯侍候的。所以这里又提醒了我们一条,就是说,鸳鸯死的时候,贾母这个保护人已经先死了。只有在抄家之前,贾赦还没有“锁枷扛”,他才能迫害鸳鸯,同时也只有贾母已经死了,保护人没有了,鸳鸯才能被贾赦迫害死。所以,从这里我们能推断出来,贾母的死,是死在贾府抄家之前,而且死得比较早,比鸳鸯还早。不是像后四十回写得那样,贾府已经抄家,贾母还在那散财免灾,祈祷上苍,把祸都拢到我一个人身上吧。其实在抄家前他已经归西天了。
  
  第二点,贾母对待宝黛爱情和王夫人不一样,首先,她是明确反对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他不反对,宝黛爱情不就成了么?老太太一句话,不就结婚了么?所以她是反对的。但她采取的策略和王夫人不一样,因为她是亲姥姥,毕竟黛玉是她亲外孙女。贾母是非常有涵养的这么一个老太太,和王夫人不一样。她对宝黛爱情虽然反对,但她采取“鸵鸟政策”,装作不看见,装作不知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明显的就是“慧紫鹃试莽玉”,紫鹃骗宝玉说“林妹妹要回南方去了”,结果,宝玉发疯病了,闹得全家天翻地覆。这是宝黛爱情闹得公开化的一次,闹得全府上下都知道。明摆着么,傻子都知道这两个玉儿是怎么回事。贾母怎么样呢?她说“原来是一句玩笑话”,她给抹了,这是很高明的。她如果说:这怎么办呢,这可是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呀,这不是公开给自己脸上抹黑么?她怎么能公开说我的孙子和我的外孙女搞恋爱,她能这么说么?她要是这么说,她就是一个蠢婆娘。她是什么人哪,国公夫人,一品诰命,处理这些事情,她很有分寸。如果我们把她这句话当真,以为宝黛真的没事,只是开玩笑,那就不对了。这个其实是贾母的策略。她就采取这么一个办法,我不承认你们,我把它糊弄过去。王夫人就不一样,不光是反对。这个人就正像宝玉讲的“染了男人气味的女人,比男人更可杀。”你别看她是个木头人,平常就念念佛什么的,金钏就死在她手里,一发脾气,金钏就死了;晴雯就死在她手里;芳官几个小戏子,就是被她逼的出家为尼的;还有司棋;后来黛玉也死在她手里了。这个太太,要么不发脾气,不动声色,埋在肚里不说话,只要她一发脾气准送一条命,就这么厉害。所以你说贾宝玉说的错么,这个女的就比贾政这个男的更可杀。所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是贾母,更不是凤姐调包计。贾母已经逼不着了,她已经死了,她也不采取逼的这种手段。严相逼,是谁逼呀?逼过金钏的那一位,逼过晴雯的那一位,逼过司棋、芳官的那一位,那位太太不知逼死多少人了。她早就有话在先,她说,“自有道理”,“搬出园去”,还割断不了,你们倒是“三月香巢已垒成”了。所以,《芙蓉女儿诔》,脂评提醒的很清楚,《芙蓉女儿诔》不是贾宝玉悼念晴雯么,但是脂评提醒说“名诔晴雯,实诔黛玉”,“为阿颦作谶”,“谶语”就是预兆。所以,晴雯之死,已经是为黛玉之死作谶了,做预告,做预言了。宝玉悼念晴雯已经是在悼念黛玉了,所以,你说黛玉死在谁手里呀?“风刀霜剑严相逼”究竟是谁逼她?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紫鹃的话。紫鹃说“姑娘,赶快拿定主意,把和宝二爷的事,定下来,趁着老太太有一日,姑娘才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像姑娘这样的人,也只能任凭人欺负了。”这段话预告得很清楚,一方面,只要老太太贾母在,黛玉的处境还不会太糟糕,谁也不敢欺负她,“老太太在一日,姑娘还好一日”。但另一方面呢,像姑娘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寄养在贾府。“像姑娘这样的人,也只能任凭人去欺负了”,谁敢欺负呀?没有老太太之后,你们想想谁敢欺负她。如果王夫人这个舅妈不欺负她,有人敢欺负黛玉么?没有了老太太这个姥姥,唯一敢于欺负黛玉的,也就是这个舅妈,她是最高的当家人。所以紫鹃这个丫头很聪明。薛姨妈到潇湘馆不是开了张空头支票么,说“我跟老太太说去,把林妹妹配给宝玉,岂不四角俱全”。其实她开了张空头支票,我们根本没看见她跟老太太说,她死乞白赖的想把自己的女儿跟宝玉配成金玉良缘,当然这也有根据,但我们不要扯得太远。当薛姨妈刚刚说到这句话,说“我跟老太太说去,这个事情保成”,话音刚落,紫鹃马上就跑出来了,说“姨太太,那你干吗不跟太太说去?”这里你忽略过去这个细节,《红楼梦》你就没看懂。薛姨妈讲的是“我跟老太太说去”,紫鹃一出来讲的是“姨太太干吗不和太太说去?”,而不是说,“赶快跟老太太说去”。你看看,曹雪芹写这个小说,这些地方都要仔细,就差一个“老”字,紫鹃讲的就不是“老太太”,而是“姨太太干吗不跟太太说去”。紫鹃很知道,宝黛之间的婚姻,归根结底的关键在太太,你跟老太太不用说,你要说你跟太太说,太太是你姐姐,你一说准灵。薛姨妈马上一句玩笑话把话岔开了:“你这个小丫头,是不是也想找小女婿了?”。薛姨妈很滑头。这里曹雪芹告诉我们:宝黛爱情的关键在谁手里?在老太太手里还是在太太手里?所以叫慧紫鹃,聪慧,真正是黛玉的知心,两个人亲如姐妹。
  
  还有一个地方提示,就是又要讲到放风筝了。宝玉放的是个美人风筝,这个美人风筝怎么放也放不起来,什么原因呢?这句话要注意:是因为“顶线不好”!他这个美人风筝是谁呀?不用说也知道,当然是寓指黛玉了,老放不起来,因为“顶线不好”。“顶线”是谁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春出嫁的时候,贾母说了一句话,说,“我也不好多说,这样的事情毕竟由她的亲老子来拿主意”。只不过宝玉关系比较特殊,贾母特别溺爱,所以她要插一腿。但从规矩来讲,宝玉的婚姻是贾政和王夫人来拿的,“顶线”在这里呢。所以,我们所提到的伏笔都是指向王夫人。归根到底一句话,黛玉是死在王夫人手里,“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指的王夫人。王夫人在逼死金钏,逼死晴雯之后,又逼死了黛玉。不是像后四十回写的调包计。
  
  




作者:窥心妖子 回复时间:2005-05-23 09:38:00
  有道理~




作者:Shmil加隆 回复时间:2005-05-23 14:17:00
  王夫人``平时就老实真善忍``关键时刻呢`
   好叫的狗不咬人``她这样闷闷的才真的可怕```
  
   老太太应该是真疼黛玉吧``怎么说黛玉的妈妈也是她最疼的小女儿呢``只是对他们私定终生比较反对吧``毕竟是那个社会又是大家族``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吧````
  




作者:朵尕 回复时间:2005-05-23 22:38:00
  紫娟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薛姨妈哈哈笑道:“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
  
  楼主强人!




作者:monachus 回复时间:2005-05-24 12:18:00
  紫娟忙也跑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说去?”
  -----------------
  大发现,大发现,是“太太”,不是”老太太“ 读红多年,文眼给忽略了,少了这个字,含意决然不同!




作者:小小咪 回复时间:2005-06-16 10:43:00
  好!




作者:toooot 回复时间:2005-06-16 14:34:00
  顶~




作者:枫露流丹 回复时间:2005-06-16 15:07:00
  赞!




作者:钟山居士 回复时间:2005-06-16 18:04:00
  强




作者:邪派谦谦 回复时间:2005-06-16 21:01:00
  罕见的好东西啊~




作者:crespo9 回复时间:2005-06-18 17:18:00
  希望早日发现完整的古本,就不用这样费劲的探佚了




作者:凌寒儿 回复时间:2005-06-18 21:44:00
  See!




作者:乌蓬-烟雨 回复时间:2005-07-11 22:01:00
  我个人认为,妙玉为人较黛玉更有一种不同的孤傲,而在宁国府中也只有宝玉能懂她,她把宝玉当成一知己,这是超越了一般的爱情的。
   至于后四十回中妙玉的走火入魔应该是高鹗的个人想法吧。




作者:灰紫苏 回复时间:2005-07-12 10:33:00
  顶




作者:善解人衣xp 回复时间:2005-07-12 11:41:00
  我个人认为,红梅是个比喻,指宝玉、妙玉交换。
  原本应该是白梅的(这才能配妙玉的高洁,也与庙的氛围相符合),宝玉一个人去了,和妙玉做了,于是白梅被血染成了红梅(比喻)。这事,宝玉当然得一个人去。
  
  红楼里,凡名玉的,皆和宝玉有过关系。但是总不能都堂堂正正地鱼水交换,所以黛玉啊,妙玉啊,就都得隐讳地点出了。

相关栏目: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