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用《红楼梦》文本讲解什么是“索隐”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至真斋主 2020-03-18

  作者:至真斋主


  


  (胡适)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用一个极难猜测的谜语“《无边落木萧萧下》打一字”,来嘲笑红学索隐派是“大笨伯”“猜笨谜”,误导了很多红迷,让他们误以为红学索隐派就是在搞牵强附会的“猜笨谜”,而胡适却把自己“考证”的研究方法贴上“科学”的标签,让人误以为“考证”是科学的。胡适创立所谓的“新红学”将近百年,在他的流毒影响下,一些不动脑筋的红迷一见到“索隐”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嘲笑是“猜笨谜”,而把那些牵强附会的“考证”视为学术。因为“官红”大都自称用考证的方法研究,民红大都在索隐,于是有些人就错误地认为只有“官红”有学术,民红都是妄言。“索隐”的研究方法因为被胡适嘲笑、批判,而胡适红学后来又成为官方红学,因此红学索隐派一度在大陆销声匿迹,只在港台地区自由地存在并发展。近些年,红学索隐派在大陆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然而,由于红学索隐派的一些研究确实存在大量牵强附会甚至雷人的观点,遭到红迷的诟病也不足为奇,学术必须在争鸣中剔除糟粕、发展精进。

  什么是考证?考,就是推求、研究;证,就是验证、证实。考证就是根据资料来推求研究、证实和说明文献或历史等问题。什么是索隐?索,就是寻求、探索;隐,就是隐藏的事物、事实;索隐就是探求隐藏的事物、事实,以揭示隐微奥秘的道理。“索隐”语出《易经·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孔颖达疏:“索谓求索,隐谓隐藏。”我在《<红楼梦>就是一部谜书》一文中列举了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论证不采用索隐的方法就根本不知文章在写什么,文章背后的真相只有通过索隐才能揭示出来。而《红楼梦》大量的采用具有特定指代的隐语,这些隐语跟明遗民诗文中常用的隐语含义是一样的,读懂了明遗民的诗文也就读懂了《红楼梦》。如果不对书中的隐语含义进行索隐,那么也就看看其表面的“假语存”故事,即便如此也看得云里雾里。

  胡适的错误在于,他在批驳红学索隐派研究结论的同时,也把“索隐”这个方法本身给彻底否定了。打个比方,如果“索隐”是镐头,“考证”是锄头,疏松田地就必须用镐头,而锄头是用来除草的,不能用来疏松田地。对于种地来说,镐头和锄头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研究《红楼梦》也是这样,“考证”和“索隐”这两个工具一个都不能少。《红楼梦》这部书因为作者故意隐去了“地域邦国、朝代年纪”,如果不搞清楚时代背景,那么就根本无法正确地揭示这部书的思想主旨。而“地域邦国、朝代年纪”就隐藏在书中,作者设置了隐语“机关”,只有采用索隐的手段破解那些“机关”,才能搞清楚时代背景。书中还有大量的明末清初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是被清朝统治者禁言的;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层或多层影射,有的影射指向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关键人物,有的影射指向重要事件。这些是不能通过考证的方法搞清楚的,必须采用索隐的方法,打开通向真相的一个个“机关”,让真相浮现出来,我们才能知道这部书隐写的都是什么,思想主旨也就揭示出来了。

  甲戌本“凡例”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我想,但凡具有一定文学知识和阅读感悟能力的人,都能正确理解这段“作者自云”,即作者把“真事”隐在了书中,而表面用“假语村言”来构建叙述故事。要想知道作者都把哪些事隐藏在了书中,就必须用索隐的手段把这些隐藏的“真事”给索隐出来。而胡适却把这段话理解为作者把“真事”隐没有了,即“真事”没有隐藏在书中。那么请问,如果作者没有把“真事”隐藏在书中,他写作这部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读者看他敷衍的“假语村言”的表面故事?那么这部书就真的价值不大了,这也是胡适一再贬低《红楼梦》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作者敷衍的“假语村言”的表面故事,从他《答苏雪林书》、《与高阳书》中的言论就能看出来。尽管胡适标榜自己用“科学考证”的方法研究《红楼梦》,其实他也在索隐,他从“太祖皇帝仿舜巡”研究出来的隐写“康熙南巡,曹寅接驾四次”,就是运用了“索隐”的研究方法,只是他不承认而已。胡适尽管自诩研究方法是“考证”,并且嘲笑、批驳索隐派,其实他根本就没搞清楚什么是考证,什么是索隐。唐朝的司马贞运用索隐手段研究《史记》,取得了公认的成就,著作三十卷的《史记索隐》,恐怕胡适和那些批判索隐派的专家学者们对此一无所知。

  


  主流红学紧跟胡适批判索隐派的专家就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郭豫适教授。他还出版了一部批判索隐派的专著《半砖园斋论红学索隐派》,他在《代自序:拟曹雪芹‘答客问’》中,杜撰了一个曹雪芹接待索隐派访客的故事,批判了索隐派红学家陈康祺、蔡元培、寿鹏飞、邓狂言、景梅九、阚铎等人。尽管郭教授反对胡适的“家事说”“自传说”,但是他跟胡适一样也坚决反对索隐派的索隐、影射。他还假借曹雪芹朗读歌德的《自传·诗与真实》:“我写东西时,我便想起,一个美术家有机会从许多美女中撷取精华,集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像,是多么宠幸的事。我因不自揣,也模仿这种故智,把许多美女们的容姿和特性合在一炉而冶之,铸成那主人公绿蒂;不过主要的美点,都是从极爱的人那儿撷采来的。好诠索的读者因此可以发现出与种种女性的相似之点,而在闺秀们中,也有人关心到自己也许是个中的人物。这样,好些自以为是的绿蒂却使我不胜其烦,因为逢人都想确知真正的人是在哪儿。”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纯粹是现实主义小说,郭教授把歌德这段话搬出来肯定是把《红楼梦》也当做了现实主义小说,请问郭教授:《红楼梦》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可以在仙界和尘世自由往来,补天石可以幻化成扇坠大小的通灵玉并且还能口吐人言,马道婆可以用纸人念咒施魔法魇住王熙凤和贾宝玉,等等,这是什么写法?这岂不是魔幻、玄幻的写作手法吗?还有书中大量的“意象”、“符号”、“隐语”等,如果还认为《红楼梦》是纯现实主义作品,那是严重误读!


  


  (俞平伯)

  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俞平伯先生具有令人钦佩的学术精神,他敢于不计名利得失否定自己以前的错误观点。晚年的俞平伯在《从“开宗明义”来看<红楼梦>的二元论》一文中写道:“人人皆知红学出于《红楼梦》,然红学实是反《红楼梦》的,红学愈昌,红楼愈隐。真事隐去,必欲索之,此一反也。假语村言,必欲实之,此二反也。”这等于是在否定他跟胡适一起开创的新红学,并且意识到“索隐”研究方法对《红楼梦》的重要性。他在1986年11月应邀访问香港时,发表了著名的演讲:《索隐派与自传说闲评》。他说:“(索隐派和自传说)在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内又是互有得失。谁是谁非,很难一言论定。”“索隐派务虚,自传说务实,两派对立,像两座对峙的山峰、分流的河水。”“索隐派的研究方向是逆入,自传说则是顺流。”“追踪他们(索隐派与自传说)共同的疑惑,源远流长,历时二百年,这绝非出自偶然,是与明、清改朝换代的历史有关。”“索隐、自传两派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但他们都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资料这一点却是完全相同。只是蔡元培把它当作政治的野史,而胡适把它看成是一姓的家传。”俞平伯先生对索隐派的索隐结论也是很宽容的,他说“猜谜的即使猜不着,也无伤大雅,一笑了之就是了。”

  主流红学的一些中青年学者也意识到了“索隐”对研究《红楼梦》的作用。2016年京津冀主流红学家在北京召开了“红学发展的希望及未来”专题座谈会,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赵建忠在会上说:“指出了红学索隐派的症结所在,并不是将其全盘否定,至少在《红楼梦》阐释史上,这个学派对于纠正此前红学史上的评点、题咏、杂评家们对作品释义的发散性,还是起到一定约束作用的,尽管是以浓缩了《红楼梦》博大精深的历史容量为代价。如果红学界组织召开一次‘红学索隐派’专题研讨会,同时吸收史学界朋友加盟,那么对这个学派的认识应该会更客观、辩证。”首都师范大学詹颂副教授说:“提到索隐派,我们立即想到蔡胡之争,想到胡适先生对索隐派的‘猜笨谜’‘笨猜谜’之讥。这大约也是新红学大行于世之后学界对索隐派的普遍看法。但是在读了潘重规先生的红学著作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胡先生的这个评价。潘先生被学者们称为新索隐派,他的索隐指向作品本事与主旨等多方面。他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遗民,主旨是反清复明,他从《红楼梦》中找到了隐藏的明清易代史。潘先生是黄侃、王伯沆先生的高弟,一位在经学、小学敦煌学等多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学者,为什么解读《红楼梦》也走了索隐的路子?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第一,文本因素。《红楼梦》作者自称此书“实录其事”,但‘将真事隐去’,这岂非明示读者去探寻隐藏的真事?而《红楼梦》丰厚的内涵也足以激发读者的索隐兴趣。自《红楼梦》问世之日起,索隐即如影随形,这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潘先生认为胡适先生的‘自叙传说’其实也是一种猜谜,并非毫无道理。第二,学术传统。本事索隐在中国历史与文学研究中源远流长,潘先生的索隐是这一传统的延续。他的索隐建立在大量史料比对的基础上,并不是随意的比附。他还专门探讨了中国文学与文字中隐藏艺术的传统,为索隐找到了充分的理据。他是自觉的索隐派理论奠基者,虽然他对研究者将其归入索隐派并不接受。索隐派在以新红学为正统的红学史书写体系中基本上是一个干瘪的反面标签式的存在,这无助于人们了解这一重要派别产生的根源以及它的流变、特点与影响。如果研究者不囿于成见,对蔡元培、潘重规先生这样的一代大家做深入的个案研究,对这一派别做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与分析,红学史的书写将更为公允、厚重。”

  《红楼梦》是一部有很多隐语的“谜书”,必须要用索隐的方法才能揭开谜底。以蔡元培为首的旧红学索隐派之所以被胡适嘲讽为“猜笨谜”,是因为他们牵强附会的索隐结论造成的,而不是索隐的路子走错了。旧红学索隐派之所以索隐结果错误百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制定正确的索隐规则,胡乱索隐。蔡元培给自己制定的“索隐规则”是:“品性相类”、“佚事有徵”、“姓名相关”。应该说蔡元培意识到了索隐不能漫无边际没有规则地随性发挥,但是他制定的“索隐规则”并不完善,缺少了最重要的部分,再加上他对《红楼梦》时代背景的时间定位不准确,认为时代背景是清初,没有明末和南明,导致他的索隐结果几乎全错。

  因为《红楼梦》隐去了“地域邦国、朝代年纪”,其时代背景必须要通过“索隐”的手段来确定,当初胡适竭力排斥索隐,导致一错百年,结果正如俞平伯所言:“红学愈昌,红楼愈隐。”《红楼梦》的真相一直被胡适红学所蒙蔽。我们吴氏红学通过索隐确定《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而胡适红学却认为是清中期,时代背景错了连同作者也搞错,这样的考证即便打着科学的旗号也绝对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因为胡适红学是官方红学,一代又一代读者被其误导,在教科书洗脑式教育下的红迷大都是普通爱好者,让他们转变观点是很难的。而对于那些致力于红学研究的红迷来说,掌握“索隐”的研究方法是必须的,“索隐”是揭开《红楼梦》真相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就用《红楼梦》文本中的一段情节讲解如何索隐。


  


  第五回宝玉跟着贾母去宁府赏梅花,困倦了要午睡,秦可卿就领着宝玉去休息。书中写道:“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甲戌本双行夹批: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盖作者正因古今王孙公子,劈头先下金针。〗〖甲戌本眉批:如此画、联,焉能入梦?〗既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

  书中没有交代“上房内间”是不是贾蓉的,我猜测应该是贾蓉的房间,因为接下来秦可卿就让宝玉去了自己的房间午休,而秦可卿房间的陈设与她的身份是协调的。那么宝玉为什么一看见《燃藜图》这幅画和对联就说啥也不在这个房间住了呢?这就需要考证和索隐,考证《燃藜图》的作者、内容,索隐与《燃藜图》有关的历史典故。经过图书资料查询和网上资料搜索,没有找到《燃藜图》这幅画的作者和内容,剩下的只有采取索隐的手段了。设定“燃藜”为关键词,看看与“燃藜”有关的历史典故都有哪些?通过图书查询找到了晋朝王嘉《拾遗记》的有关记载:“刘向於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燃,因以见向,说开辟已前。向因受《洪范五行》之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向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一之精,天帝闻金卯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乃出怀中竹牒,有天文地图之书,‘余略授子焉’。至向子歆,从向受其术,向亦不悟此人焉。”

  《燃藜图》这幅画的典故与《红楼梦》中的人物贾蓉或贾宝玉有关联吗?如果有关联那就说明这个索隐结果是正确的,否则就要重新研究,而不能牵强附会地猜测。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也认为《燃藜图》这幅画出自《拾遗记》中刘向的典故,但是他们认为刘向的这个典故是“以此为勤学苦读之喻,是故配此画的联对,亦有‘学问’与‘文章’之语。”这幅画贴在贾蓉的房间,是教育贾蓉要勤学苦读?检索《红楼梦》的描写,我们没有发现有谁劝贾蓉“勤学苦读”,贾珍对贾蓉的行为基本是放任不管的。贾政倒是经常教育贾宝玉“勤学苦读”,而贾宝玉厌恶八股文和科举,似乎《燃藜图》这幅画教育贾宝玉比较合适,所以贾宝玉见了这幅画产生了厌恶情绪。可是这幅画却贴在贾蓉房间,很显然不是用来教育贾宝玉的,而是用来教育贾蓉的。这就造成了索隐的结果与被索隐的事物不协调。有人说《燃藜图》这幅画是要让贾宝玉学习治国方略,理由是太一精传授给刘向的是《洪范五行》,而《洪范五行》是《尚书》的一篇。既然要让贾宝玉学习治国方略为啥这幅画贴在贾蓉的房间?为啥太一精不是传授给刘向整部《尚书》而是只传授《洪范五行》?看来这种解释也是牵强的。我们要抓住这个典故的核心——太一精传授给刘向《洪范五行》来索隐解读。

  《洪范》是《尚书》里的一篇文章。《尚书》又称《书》或《书经》,它是自尧舜至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文献。由孔子编纂并作序。据《汉书·五行志》记载:“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箕子是纣王的伯父,官太师,封于箕。纣王荒淫,不理国事。箕子进谏不被接受,于是佯狂为奴。周克商的前一年,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禁箕子。公元前1066年,武王克商,又命召公释放箕子。后二年,武王访问箕子,问殷为何灭亡,箕子不忍说殷的恶政。于是武王改问上天安定下民的常道,箕子便告以洪范九畴,意即大法九类。史官记录箕子之言,写成《洪范》。《洪范》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大禹治水有功,上帝锡予其“洪范九畴”。其中提出木火土金水五行及其性能作用。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

  《洪范》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症结。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刘向)

  刘向是汉朝皇室宗亲,太一精授他《洪范五行》及天文地图之书,开其聋聩,让他著书立说,警示当朝及将后各代统治者。刘向继承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他撰写了《洪范五行传论》一书,梳理了自西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至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的符瑞和灾异。他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理论,论证符瑞和灾异与国政得失的关系。

  这种庶徵谶纬学说当然也被文学作品所吸收。《三国演义》第九回,一首小儿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不但预示了董卓专权暴政阶段的结束,也宣告了各路诸侯你争我夺、此消彼长、竞相逐鹿、争雄问鼎时期的开始。《红楼梦》是运用庶徵谶纬手法的集大成者,书中谶语类型有图谶、诗谶、谜语谶、话语谶(所谓一语成谶)、行为谶(行为举止甚至跟谁在一起都是谶),还有声音谶等。可以说设谶语做结局伏线是《红楼梦》的主要写作手法。

  这幅《燃藜图》表明了《红楼梦》一书谶语写作手法源自刘向的“庶徵谶纬”学说,同时也在警示贾府到了行将衰亡之前会有异象出现。到了第77回晴雯重病,怡红院的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印证了《燃藜图》的典故在本书中的作用。贾宝玉看望重病中的晴雯后跟袭人有一段对话,向我们阐释了“庶徵谶纬”。

  宝玉道:“不是我妄口咒他,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袭人忙问何兆。宝玉道:“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袭人听了,又笑起来,因说道:“我待不说,又撑不住,你太也婆婆妈妈的了。这样的话,岂是你读书的男人说的。草木怎又关系起人来?若不婆婆妈妈的,真也成了个呆子了。”宝玉叹道:“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

  贾宝玉列举的这些人物都跟当时的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诸葛亮辅佐汉室宗亲刘备建立蜀国,希冀匡扶汉室统一国家,六出祁山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是抗击金国的民族英雄。杨贵妃使唐明皇整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差点亡国。王昭君与匈奴首领和亲,使汉朝与匈奴和好免于战争。贾宝玉把自家院子的一株海棠花死了一半,跟晴雯的死联系起来,又举出孔子庙前的桧树、坟前蓍草,武侯祠前的柏树,岳飞墓前的松树,说“世乱则萎,世治则荣,几千百年了,枯而复生者几次。这岂不是兆应?”这就是庶徵谶纬与国家兴衰治乱的关系。作者借宝玉之口说出这种思想,贾家岂不是“以家喻国”?直到此回贾宝玉这番议论的情节才与第五回《燃藜图》所隐含的寓意对榫。贾宝玉观《燃藜图》心中不快、惊惧之谜底也就揭开了。《燃藜图》这幅画不是什么刘向勤学故事,这副对联也不是劝学励志之言。太一精传授给刘向《洪范五行》,而贾宝玉学过四书,旁学杂收想必也了解“庶徵谶纬”学说。他唯恐谶语中的凶谶在自家成真,于是看到《燃藜图》后引起不快乃至惊惧,不肯在这个房间休息了。后面贾宝玉在秦可卿房间酣然入梦到太虚幻境漫游,与《燃藜图》的典故是衔接的。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给贾宝玉看《金陵十二钗簿册》,那上面的图画、判词预示了裙钗的未来命运,这都是《燃藜图》典故中的“庶徵谶纬”内容。

  通过以上对《燃藜图》的索隐讲解,足以说明解读《红楼梦》这部书必须要用索隐的方法。通读了胡适的红学著作和文章,明显感觉到他对《红楼梦》这部书缺乏深入研究,他对这部书的写作手法尤其缺乏认识,导致他的红学观点很浅薄。他不但不懂索隐研究手段,还嘲笑他人用索隐的手段研红,他的学术观和学术态度就很成问题。胡适红学借上个世纪中期的政治力量成为官方红学,导致一大批学者盲目跟风都陷入了谬误的泥潭。只有俞平伯晚年幡然醒悟:“我看‘红学’这东西始终是上了胡适之的当了!”振聋发聩之语不知能否唤醒那些至今仍然追随胡适的红学家们。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作者:钰凉 回复时间:2019-09-11 08:47:57
  胡适长得挺帅的




作者:zhenghaiming 回复时间:2019-09-11 09:56:10
  学习了,燃藜图一谶解得好解得好。
  文章言之有理,隐语、谶语本来就是汉语惯用的写法,作为国人很好理解这个道理




作者:红楼撷翠 回复时间:2019-09-11 14:20:22
  一派胡言。多少人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作者:paian惊奇 回复时间:2019-09-12 09:31:11
  偶进贵版块,见各位如此痴迷,冒昧回复,推荐一贴《石头记》不错的解读。
  虽然这篇帖子标题不够好,但干货满满。

  http://bbs.tianya.cn/post-free-5439941-1.shtml#ty_vip_look
  宝钗比黛玉大八岁!重解红楼全部诗词!血泪文字逐段解释!所有谜团完整公开!
  作者:无名寒士


  红楼梦答疑 第2期 “为什么一定要设个大观园?”
  无名寒士 2018-07-09
  大观指最深刻最客观的洞察评鉴,令人一览无遗。

  大观通常与达人并提,如陆游的“达人大观眇万物”,因为

  只有真正的通达之士才能勘破本质作出“大观”。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这个大观园有天上人间

  的一切景观。大观无遗,一切尽可收入其中。实际道出大观

  园是作者傅山精心构架的一个特殊场景,在此园可以对末世

  所有人物的真实性情作一大观。
  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悉景入目中,则有

  何趣。”
  一山掩园,是道出达人傅山设大观园用遮掩本体的特殊笔法

  来叙说这一众历史风流人物。

  这个大观园的属性形容起来有些类似超级网络平台,存在跨

  越时空的各种网络连接。
  将明末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风云人物都放在大观园里,目的

  正是为了集中展现出所有接入者的真实性情。

  石头记在交织描绘各种历史人物时,存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设

  定。
  书中两个实写人物彼此之间有对白情节被记录,那么这两个

  实写人物一定曾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情形,也就是他们的

  在世时间有重叠区域。注意,这里说的是他们的在世时间有

  重叠,而不是说他们在一生中曾实际相见或有书信往来。

  举个第十三回里的例子,贾珍见凤姐允了,又陪笑道:“也

  管不得许多了,横竖要求大妹妹辛苦辛苦。我这里先与妹妹

  行礼,等事完了,我再到那府里去谢。”说着就作揖下去,

  凤姐儿还礼不迭。
  贾珍和凤姐有过谈话,贾珍是万历皇帝朱翊钧,1563-1620

  。凤姐是厂公太监魏忠贤,1568-1627。他们在世时间的重

  叠区域是1568-1620,因此他们在石头记中可以存在对白。

  在世时间完全没有重叠区域的人是不直接交谈的,比如贾珍

  和香菱之间没有对白言语被记录,尤氏和宝琴之间也没有对

  白言语被记录。因为这俩类情况里,后者对应的人物还没出

  生,前者对应的人物已然死去,在世时间连一天也没有重合

  。
  在四十回以后,尤其是七十回以后,大观园的功能特色会愈

  发明显。

  很多历史人物的在世时间不重叠,由于这个特别设定,所以

  对白描写也算是一个特殊性质的约束框架,使得读者在看书

  领悟时仍有脉络可以遵循,不至于脑洞大开胡乱猜测。
  一众原本各在天南海北的历史人物总在府中相聚一处聊天行

  令作诗,这会显得非常怪异,缺乏真实感,但不这样描写又

  无法很好的展现出人物的对立和性情。因此有了这个特殊的

  大观园,大观园连结了明末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所有时空,

  自然也就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差异,让一众人物可以园中自由

  活动随时相聚交谈,使得情节变得合理而自然。

  作者傅山先生营造这样一个奇特的“大观园”,便可以集中

  展现众多人物的人品性情。在大观园里没有了时间和地域的

  限制,限制少了,文字就可以更加挥洒自如,展现出的各个

  历史人物的人品性情也就更清晰了。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明末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情,这便是大观园

  被设置出来的真实用意。




作者:paian惊奇 回复时间:2019-09-12 09:32:17
  告天下书
  原创: 无名寒士 无名寒士 2018-11-14
  1《红楼梦》的内容与明亡相关么?
  无名寒士:密切相关。红楼梦此书起源于“女娲氏炼石补天

  ”,第一回首句便是“当日地陷东南”,这些都是在指天倾

  西北地陷东南的末世灾难浩劫。在明清时期,能用天塌地陷

  这类词汇来形容的“末世”级别的浩劫,有且只有一次,那

  就是1644年崇祯身死大明国亡的甲申国难事件。比如明亡后

  ,傅山写下的“尺木焉支天半倾,寸才安驾地全欹”,陈子

  龙写下的“半缺河山待女娲”,皆是此类。

  2《红楼梦》中有反清思想么?
  无名寒士:全局理解书作后,会发现很多。此外,书中特意

  用到了“啖肉食腥膻”“大舜之正裔”这样的敏感词汇。这

  在满清时期非常犯忌,清朝文人写作时会有意避开这类敏感

  词汇,以免因此遭遇诛戮。明朝末期各类文字广泛使用“腥

  膻”来形容满清政权的残暴血腥,如“沃野尽殁腥膻”“河

  东沦于腥膻”。满清统治者虽然声称继承了中华文化,但他

  们绝不会认为自身是舜的血脉后代,是“大舜之正裔”。
  另外,红楼梦的反清思想,是反抗暴虐血腥的满清统治,而

  不是煽动满汉民族仇恨的狭隘认知,具体可参见《红楼梦

  民族观》。


  3《红楼梦》里记叙的生活颇具真实感,是明朝生活么?
  无名寒士:红楼梦里记叙的正是明朝生活。
  书中男子束带顶冠,有黛玉为宝玉亲自戴冠的细节描写。作

  者特意写此,也是追忆剃发令前的明朝美好生活。清朝以后

  人皆剃发,故清人作品中不会有此类细节描写。
  “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到清朝时,国内男子因受剃发影响,已无法戴冠,也不

  勒抹额,故清朝男子作书写文之时便绝口不再提起抹额。
  虽然明朝之前男子也多束带顶冠,但“道录司”“五城”“

  兵备道”“大明角灯”之类的意义用法都是自明朝始有,所

  以并非汉唐,而是大明。
  便被上司寻了一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性情狡猾,擅纂

  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

  不堪”等语。官员上书,清朝多叫“奏折”,而明朝则是叫

  “本”。至于文官“沽清正之名”,那是著名的明末官场特

  色。比如万历帝斥责官员“沽名建白”“沽名卖直”,天启

  帝斥责官员“市德沽名”“沽名要誉”。《红楼梦》里也斥

  责这类“胡弹乱谏”的文官们“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胡弹乱谏”是明末文官的最大特色,把《明实录》里的文

  官奏本一读便知。清朝时期由于到处钳制思想大兴文狱,官

  员对帝王多为吹嘘捧赞,哪里还敢胡弹乱谏。
  全书之中有大量真实人物的名字,这些真名实姓的人物,都

  是生活在上古到明朝之间,但是没有清朝的人物,在清朝生

  活过哪怕仅一天的也没有,这是非常严谨的写法。其中最晚

  的“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也是元明人物。既

  然是“近日”,那此书里的事情自然是在明朝中期以后,结

  合书中总提到的“末世”,那时间其实就很明确了,此书就

  是在写明朝的末世时期。

  4《红楼梦》在文学上有什么特别?
  无名寒士:这本书最奇之处在于它的精密严谨。读者越是把

  全书情节贯穿,领悟就会越多。
  举个例子。薛家初来贾府那年,宝钗便要看玉,以金锁和通

  灵玉上的字是“一对儿”的说法,微微露出了对贾宝玉的结

  姻图谋。后来薛家就直接开始散播宝钗要等“有玉的方可结

  为婚姻”。贾家则是始终置之不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

  ,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薛家并非贾家亲戚,赖在贾府东

  北那块儿从不离去,哪怕被迫搬离梨香院,甚至遇到他人口

  中出现“白吃”“白住”这样的言语,也始终没有想过放弃

  离开。黛钗二人初入贾府与贾府认了贾雨村是同一年的事情

  ,九年后,平儿骂雨村“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之

  时,久居贾府东北死守金玉邪说的薛宝钗已经是二十三岁的

  老姑娘了。当全书这些情节贯穿起来后,读者才能清晰看出

  事件的本质和人物的性情。
  这本奇书还囊尽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手法。
  ①以小见大,以家喻国。贾家是真的大明中国。
  ②虚写风月,实画雄杰。女儿系末世风云雄杰。
  ③以诗见性,以文见情。诗文示众人真实性情。
  ④谜语俚词,医理典故。背后藏深刻思想用意。
  ⑤草木同人,正邪并存。俗如珍琏亦有褒有贬。
  ⑥大刀阔斧,别开生面。创大观园以联结时空。
  深入研究书中文学手法时,可以先阅读寒士所写的《奇特的

  文法》与《论大观园》。

  5《红楼梦》为什么有多个书名?
  无名寒士:作者原本使用的书名叫《石头记》,但在书中使

  用了风月鉴、红楼梦等大量奇特词语来作为全书概括,这些

  词语意义都很深刻,都具备成为书名的理由。原文描述是“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

  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

  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

  再评,仍用《石头记》”,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原作者写完《

  石头记》以后,意思就是“读者吴玉峰觉得《红楼梦》这个

  书名比较适合。读者东鲁孔梅溪认为《风月宝鉴》作为书名

  更恰当。后来读者曹雪芹在悼红轩翻看此书十年,对里面的

  内容进行了五次增删处理,并且给原文搞出了目录章回,然

  后他觉得应该用《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再后来脂砚斋在

  甲戌年抄写这本书并且作了自己的批注,觉得还是用原作者

  定下的《石头记》作为书名就好。”
  这本书内容极其丰富且太过深刻,这些书名词汇在书中也都

  有重要意义,所以这些人在择名上出现了困扰。要注意的是

  ,这些书名都是指同一本书,并不是多本不同的书。如今,

  红楼梦这个名字更为世人熟知。红即朱,楼是以家业喻指政

  权。红楼梦,是在追忆朱明王朝这个逝去的美梦。

  6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些读者都是什么人?
  无名寒士:吴玉峰,是江苏吴伟业,号梅村,世居昆山,昆

  山的地标性景点为玉峰山,所以吴伟业因地标化名叫吴玉峰

  。
  东鲁孔梅溪,是山东孔尚任。东鲁是孔子故乡——山东曲阜

  。山东有个孔尚任,是孔子后代,自号东鲁狂生。孔尚任曾

  在红桥下的溪边玩耍,去寻找梅花,并特意写下一篇《傍花

  村寻梅记》,记录这次溪边寻梅的事情,所以孔尚任因志趣

  化名叫孔梅溪。
  曹雪芹,是江苏严绳孙。曹是文曹文人,以雪喻指冷酷的满

  清统治,以芹喻指书生。悼红轩中的红是指代朱明,悼红是

  悼念朱明。曹雪芹,意思就是满清冷酷统治下的文人书生,

  所以严绳孙因隐意化名叫曹雪芹。

  7曹雪芹只是读者不是作者么?
  无名寒士:是的,曹雪芹只是读者,不是作者。书中明言曹

  雪芹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披阅的意思是展卷阅读,是

  翻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曹雪芹花了十年时间进行认真阅读,

  并对书籍进行了五次增删处理。其挚友尤侗以“自向彤编传

  左芬” 来怀念严绳孙的一生,这句话指出严绳孙一生最值

  得颂扬的事情就是编撰一本红色的书籍去传播奇女子的故事

  。这里的奇女子是指代明末风云人物,以此告诉世人严绳孙

  增删编撰红楼故事的事情。
  对一本书认真阅读,并且对原文作出一些调整修改,这属于

  编修人员,而不是真正作者。“曹雪芹”与程伟元都是编修

  人员,由于二人水平远逊原书作者,所以二人对书籍的编修

  并无亮点可言。
  举个例子,赏雪景联句里的“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

  被程伟元改成了“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改后比改前

  就要逊色很多。大雪景象,如同煮熟的芋头,又像撒出的盐

  粒,撒盐与煮芋还都是借用典故。而下雪与苦茶实在关系不

  大,并无茶越苦越暖身之道理,松与雪订约相交就更加悖离

  书中思想感情了。不过程伟元这样一改也不是全无用处,屏

  蔽了“煮芋”的故事,让书籍在文化高压的满清时期安全了

  很多。只听说过“撒盐”的典故,没听说过“煮芋”的故事

  ?那就快去了解下大明奇人周容笔下思想深邃的“煮芋”故

  事吧。《红楼梦典故之“煮芋”》

  8红楼梦的增删编修对书籍的影响大么?
  无名寒士:增删影响不大。《红楼梦》存在很多版本,文字

  主体是相同的,但也会有很多细枝末节的不同之处,这就是

  编修人员增删编修所导致,对比后会发现,删去的和改动的

  ,时常竟是一些亮点,但因词语犯忌或用字偏僻而被编修人

  员进行了处理。这些虽然不会影响红楼梦的内容阅读和整体

  理解,但还是抹去了不少亮点。
  比如很多版本都抹去了《凡例》这篇序言,程伟元甚至直接

  抹去了宝玉那段仇恨异族侵略者的话语。因为里面“大舜之

  正裔”“耶律雄奴”“为中华之患”“跳梁猖獗”之类的说

  法在满清统治下实在是明显犯忌。
  编修人员们虽然未必完全理解《红楼梦》书中的所有内容,

  但都明白这是大明遗民所写旧著,所以在犯忌之处做了颇多

  处理。比如这本书里有姑苏玄墓山,1662年名为玄烨的康熙

  皇帝即位,该山遂更名为“元墓山”。编修人员们对书中“

  玄墓山”的写法都未作更改,正是为了不混淆书籍的创作年

  代。该山更名后,新写的书籍都会使用元墓山名号,但之前

  旧写的书籍是不需要更改为元墓山的,仅作缺笔避讳处理即

  可。
  《红楼梦》编修传播异常艰难,是满清钳制思想的时代背景

  所导致,具体可参见《文字狱背景》。

  9《红楼梦》有很多钞本里带有批语,这些批语重要么?
  无名寒士:最重要的是书作原文。一些读者随看随写,有感

  而批,如是而已。阅读奇书是为了对书作原文完整理解形成

  领悟,而批语在这个方面是起不到帮助的。具体可以参见寒

  士相关文字。《红楼梦钞本的批语价值》
  也有一些批语不是读者感想和闲话弹幕,而是信息批注。这

  些批语会透露出一些信息。
  比如“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

  条批语道出的信息就是,自号雪芹的读者严绳孙过去拿到了

  《风月宝鉴》这本书,这本书里的序言是他一个自号棠村的

  密友梁清标所题写。这条批语里提到的序言,就是红楼梦

  《凡例》。《风月宝鉴》就是《红楼梦》,书名虽多,但都

  是指同一部书。梁清标其实比严绳孙大三岁,但古人出于礼

  节敬意,会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同辈友人为兄,并以弟自称,

  梁清标便是如此,傅山先生亦多如此。不熟知其年庚者,便

  会因此而搞混长幼。
  再如“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这条批语意思是写出南京遇

  到祸事的本质原因。表面是讲自身竹篱木壁极其脆弱,离葫

  芦庙太近还不严加防范,被葫芦庙搞出的大火波及。其实是

  在讲南京那里的南明朱由崧政权实力还不稳固,却自我感觉

  良好,不认为满清会南下入侵,对满清疏忽大意不作防范,

  最终遇祸覆亡的惨痛历史。在清朝时期,“南直”这个仅在

  明朝使用的专属称谓已不复存在,能在批语里使用“南直”

  的批语者,在明亡以前显然已经出生记事。因此这是一本存

  在明人批语的书籍,曾生活在1644年前大明时期的人们,明

  亡八十年内尽皆逝世,既然曾有明人生前就在《红楼梦》书

  上写下批语,便知《红楼梦》成书绝无可能是在明亡超过九

  十年的明人死尽的乾隆年间,那时哪里还有使用已经过期全

  无意义的“南直”这一明朝专属称谓的人呢!
  至于课本里那个乾隆时期的曹霑曹雪芹,仅凭此位名士在彼

  时州省府县乡村的各类志记文献里全无记载,便知此位名士

  及其书画诗文乃至居所墓地都属于后期众人的臆想和杜撰。

  诸多虚伪,一眼鉴明。骗局太多,此处就不一一列举驳斥了

  。不妨先看一篇关于曹雪芹墓碑作伪的旧文,古人立碑,一

  定会留下明确的时间信息,从来不会给后人瞎蒙胡猜,然而

  后人伪造曹雪芹墓碑/墓石之时,却违背了这一碑刻常识,

  搞出了天下再无第二例的荒诞闹剧。《作伪的曹雪芹墓碑》

  10《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无名寒士:此书自言“为闺阁昭传”“不敢稍加穿凿”“亦

  不过实录其事”,实际是在客观记述明末各阶层人物的真实

  性情。
  此书起首先叙明亡之际(当日地陷东南),写至南明消亡(

  姑苏甄家没了),引出喻指整个中国的贾府后,开始跳至贾

  府记事模式,以大明天启朝(可卿死了而结束)——大明崇

  祯朝(宝玉挨打而结束)——满清顺治朝(宝琴欣赏黛玉,

  迎春听天由命,探春萌生去意,惜春消极逃避)的顺序展开

  。主要通过贾府府内生活来刻画人物,描摹历史人物的真实

  性情。
  其中大观园为独立空间,将明末不同时空的人都在大观园里

  连结接入,通过这种方式更生动地刻画每个人物的思想和性

  情。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写作手法,令大观园内成为一个永

  生场所,使得人物不需要因为生存年代的限制而在书中频繁

  进场退场。

  能独立构思这样规模宏大的一部奇书,作者自然也是一位奇

  人。他就是被称作明末天下第一奇人的山西傅山先生。
  傅山先生多才多艺,被世人称作学海、医圣、山右义士,被

  亲友称为“宝玉之人”“玉丈”“吾玉”。傅山先生自号石

  头、闾史氏、浊翁、浊道人等,红楼梦凡例中称“《石头记

  》,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道出红楼梦系傅山先生所鉴

  所记一事。
  “更有情痴抱恨长”,傅山先生便是一位“恋着崇祯十七年

  ”的罕见“情痴”。“怀金悼玉”,有了金子却想念玉石,

  实际是生活在满清统治的国度里追忆朱明王朝,这正是傅山

  先生境遇的真实写照。
  “情深而文精”的傅山先生不重声名,淡泊财色,且朴直率

  性,知行合一,是继老庄而后近五百年来惟一名副其实当之

  无愧的智慧大师。
  傅山真正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既通又奇。通是理解能力优异卓

  绝,奇是看法思想超凡不俗。如此通儒奇士,犹若凤毛麟角

  。顾炎武评价傅山是“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可谓切之又

  切。
  《红楼梦》中有大量独一无二的开创性奇特思想,还不时展

  示出老子庄子那般深刻锐利的智慧洞见,这是其他任何文人

  都模仿不来的。
  自称浊物的宝玉说:“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

  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自称浊翁的傅山说:“粉

  黛山泽精。”女孩子们秉承了天下山川的精华。
  宝玉斥责文官是“邀忠烈之名”。傅山斥责《东林党》之类

  的文官是“犹喜区区党锢名”。杨涟不断弹劾攻击太监魏忠

  贤,最终成了杨忠烈公,但大明王朝根本不是东汉党锢时期

  太监专权肆意妄为的那种情况,《杨涟》却还要哗众取宠“

  邀忠烈之名”,傅山对其嘲讽斥责便也无可厚非了。
  推荐阅读《傅山与石头记》系列文字。
  《石头傅山》
  《二爷宝玉》
  《山西渊源》

  11《红楼梦》是山西傅山所写,那书中有山西风味么?
  无名寒士:在《山西渊源》一文中有提及。书中“大一大儿

  ”“展样”“肏鬼”“好囚攮的们”“周瑞家的”“带进一

  个小后生来”等生活化俚语,山西读者看到会觉得很亲切,

  大部分用法至今在山西生活里仍是非常常见。
  广州有一位何项朋友,很认真地采用数学上的样本概率测算

  方式对八十回本的《红楼梦》文本进行了大量词语的抽样统

  计,证实了《红楼梦》用语习惯与傅山先生的密切关联。参

  见《红楼梦用词的数学抽样统计》一文。

  12《红楼梦》谬误流传如此广泛,为何其真实反而影响力小

  难以传播?
  无名寒士:湮灭真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无视真实。
  真实有理,与“人所共知”之间的距离一直都很遥远。在传

  播真实的过程中,遭遇麻木不辨,甚至否定诋毁,都会是寻

  常之事。真实犹如一盏明灯,或将前路照亮,或为黑暗吞噬

  。
  面对真实,理解鉴别是很好的,心存犹疑这也还好,较糟的

  是漠然无视,更糟的是理解力不足却盲目否定。弃伪从真的

  前提是已经鉴别出真伪,而更多人是未能鉴出事物真伪便盲

  目自信地加以否定。这实际是一种作恶。傅山先生曾评价这

  类人群是“见而不觉,则风痹死尸也”。《曲士死尸者》
  每个人也都有可能会这般作恶,这不是需要付出刑责代价的

  罪,但却值得参省戒惧,当保持眼界空灵,勿以恶小而为之

  。肯定真实,传播真实,方为大善之举。

  13《红楼梦》的完整真实为何很少有人看穿?
  无名寒士:很多学者不图贯穿理解真实全貌,只进行“管窥

  蠡测”,无视原文文字的精妙结构和纲目含义,一味谐音附

  会,凭空无据联想,制造了大量仅属个人猜测阅读价值为零

  的文学论文。一些学界权威还提出了红楼梦研究需要学术门

  槛的迂腐论调。这些都是导致《红楼梦》真实全貌被始终遮

  蔽的重要原因。
  作者期待将书中的完整真实“单与那些聪明俊杰、风雅王孙

  等看照”,这等于是作者直接表态说明研究红楼梦最需要的

  不是地位资历,也不是时长资源,而是“聪俊灵秀”,能鉴

  真假,擅长领悟,如此即可。
  如今很多学者,连“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真实意义都不能理

  解,连李广的“龙城飞将”事实都要否定,不能鉴别真假,

  不擅思索领悟,简单的表面故事都会错误解读,面对《红楼

  梦》的真实全貌时自然也就迷糊淆乱无从看破了。

  14《红楼梦》的纲目如何得来?
  无名寒士:作者设计纲目,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基于事物的

  特性。
  一些极其重要的纲目,书中还额外加以阐释。比如书中玉指

  国家权力,宝指帝王显贵,就借了“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

  玉”这样的话来提醒读者,宝指世间至贵,就只能是最尊贵

  崇高的皇权象征,玉指世间至坚,就只能是最坚固强大的国

  权象征。
  至于以朱楼指代朱明王朝,花喻中华,鸟喻臣子,这些则属

  于明末常见的文学手法。
  比如孔尚任《桃花扇》里那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

  客,眼看他楼塌了”,道尽了南明政权从建立到覆亡的仓促

  短暂和惋惜遗憾。
  比如屈大均《壬戌清明作》里的“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

  情自古今”,哀叹中华文明被暴政和战火摧残,怅恨那些臣

  子从来无情只图自保。
  有的纲目则是爱憎感情的赋予。太阳、光明、温暖、春天、

  晴朗这一类人所喜爱的景象,用来写生机繁荣的朱明好景。

  夜晚、黑暗、寒冷、冬天、风雪这一类人所不喜的景象,用

  来写萧瑟肃杀的满清统治。《红楼梦》判曲有一句“啖肉食

  腥膻”,妙玉要消灭腥膻。这个腥膻就是一个文学犯忌词汇

  。腥膻本指气味较大的牛羊等动物的肉,文学上则以腥膻指

  代遭遇野蛮政权残暴统治或侵扰作乱的情况。在明末,腥膻

  则是专指满清政权作恶的情况。“啖肉食腥膻”也就是在抗

  争阻止满清政权的作恶行为。“忙命一个婆子带了东北上去

  了。”书中既然拿腥膻污秽来形容源于东北的满清政权,所

  以连厕所这种污秽所在都要特意设置在东北角。其实很多纲

  目并不需要花费心思苦苦构架,而是作者顺手拈来的“情到

  偶成文”。正因情痴作者在写作时感情十分饱满,这种兴致

  之下效率也异常高,所以才能时常“傅山彻夜醉霜红”那样

  通宵达旦独自写作而不觉疲倦。
  傅山先生说:“文者,情之动也。情者,文之机也。”道尽

  了傅山写《红楼梦》这部情文奇书的创作历程。在明朝覆灭

  已成定局的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初,他将自己的一腔感情倾注

  到了《红楼梦》这本书的写作中,并以自己的盖世奇才为这

  部书勾勒出无数精彩亮点。

  15《红楼梦》的文学水平非常高明,纲目也算得上很奇特,

  数学上也很多精确巧妙,那么还有其他妙处么?
  无名寒士:寒士所写的《怀悼集》,远不能囊尽书中妙处。

  仅是阐明书中真实主体,让后续研究者有一个真实正确的基

  础罢了。所以寒士所写,并非灭绝红学,而是给出一个基于

  作品真实没有矛盾错漏的解析,欲要令其在尊重真实的基础

  上重生,让研究者不再纷扰闹乱悖离真实,而是受到真实这

  个框架的约束。《红楼梦时间表》
  平生未阅怀悼集,万遍红楼亦枉然。
  谦逊者未必有理,狂傲者未必无知。读者读来产生的一切疑

  惑,寒士其实可以尽皆解释清楚。因为,《怀悼集》并非个

  人推断看法的集锦,而是红楼真实主干的汇总。
  真实未必能够广为流传,但真实经得起任何质疑。
  书中可令读者会心的妙处实在很多,若细心思索,自然会有

  所解悟。寒士此处且举一例。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是荣国府正堂的对联

  。
  座上人们佩着的明珠如日月般光芒闪耀,堂前人们官服的花

  纹如烟霞般美艳炫目。
  珠玑是珠宝珠玉,藏“朱”,
  日月是太阳月亮,藏“明”。
  黼黻是君臣服色,藏“朝”。
  烟霞是山水地域,藏“野”。
  荣国府,朱明朝野,即是中国。
  末世之荣府,即是明末之中国。
  座上主子皆关朱明政权,堂前侍者尽囊朝野人物。
  很奇妙么,能领悟么?红楼梦妙处中的沧海一粟罢了。




作者:batsbird315 回复时间:2019-10-11 11:49:43

  

相关栏目: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