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有才子曰

诗词赏析: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的意思

来源:考试吧作文 作者: 2020-04-15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的意思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边塞曙光映照,高高旗旌飘动。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望蓟门》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此诗写诗人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诗一开始就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从而激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写景状物中又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投身疆场为国立功的壮志,是一篇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诗从望字着笔。第一二句是望的背景,三四句是望中所见,五六句却是望中所想象,七八句是望中的感慨。

  “惊”字只应作大受震撼解,不是害怕。圈定这特殊感觉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祖咏当年纯粹是个热血青年,他正是用了热血青年的“思维之眼”才“望”出些独特的意象来的。

  “笳鼓喧喧”,是造成“惊”和“望”的源起,也是传达边区氛围少不了的一笔。

  次联,积雪泛寒光,风吹旌旗动,是眼前景,但扯到“万里”三边(幽州,并州,凉州,包括从东北到西北几千里边疆),是必须用“思维之眼”才看得到的www.iyoucaihua.com/zuowen,显出诗人对边庭形势的了解使其产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那种苍莽的气势建筑在真实的感觉上,很动人。其中“寒”“曙”两字颇重要:它们传达了一种既含杀气又有点莫名兴奋的情态。

  第青藤作文,“思维之眼”有更深入的透视。“沙场”固然在眼前,而“烽火”却不见得是当时所见,祖咏只是从“沙场”立刻联想到了“烽火”。“烽火”而“连胡月”,则更带着不知多少年月积叠下来的血腥味和凄清。不过,作者并不想过分渲染凄清,所以立刻换了个角度,去“望”蓟城的地势:“海畔云山拥蓟城”。《左传》记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的谋臣主张坚决开战,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蓟城后有大海,周围云山簇拥,同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当然,这层意思只在作者潜意识里起作用,下笔写来不见有半点理性思维的痕迹。写景能写出潜意识作用下的特殊感觉,这是高手。古人所说“潜气内转”,大抵指此而言。

  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盛唐,既有如祖咏一般的热血诗人,也有几近“老油条”的诗人在写边塞诗。

  译文

  一到燕台地界,远远望见蓟门,我的心情非常兴奋。军营中响着萧声和鼓声,生机勃勃而士气大振。万里积雪,寒光闪闪,曙光映照着边塞,高高的军旗迎风招展。战场的烽火连接着胡地,海滨崇山簇拥着蓟州古城坚如石盘。我虽然不是少年即请缨杀敌的志士,但看到此情此景,也踌躇满志,想要建立军功奔赴前线。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