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有才子曰

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楚国苍山古 幽州白日寒

来源:大知书院 作者:刘长卿 2023-12-06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刘长卿唐代


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以作者向北归渔阳的行客告知北方实情,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们带来的苦难,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情感沉郁,尤其是颔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二句,文字精练,状景鲜明,空间阔远,诗意深邃,为历代广为传诵的佳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与你相逢在穆陵关的路上,你只身匹马就要返回桑乾。
楚国的青山依然苍翠古老,幽州的太阳发出阵阵凄寒。
城里经历上百次战乱之后,还有几家老人在世上保全。
到处是残垣断壁蓬蒿遍野,你定会流着眼泪边走边看。

名家点评

范晞文《对床夜语》:前一首司空曙,后一首郎士元,皆前虚后实之格。今之言唐诗者,多尚此。及观其作,则虚者枯,实者塞,截然不相通,徒驾宗唐之名而实背之也,其前实后虚者,即前格也,第反景物于上联,置情思于下联耳。如刘长卿“楚国苍山古,幽州自日寒。城市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则始可以言格。

王世贞《艺苑卮言》:刘随州“五言长城”,如“幽州白日寒”语,不可多得。惜十章以还,便自雷同,不耐检。

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壮语平调。又云:悲在“归人”二字。

顾安《唐律消夏录》:此在初、盛为平实之作,在中唐为稳称好诗。

黄生《唐诗矩》:起联总冒格。三言屋舍皆空,四言人民俱尽,此两句略言其意,下始透发。“楚国”、“幽州”,绾住彼此两地。五、六则言中途所经,再以“处处”二字绾之,章法极紧。

《三体唐诗评》:只有山川日月不改旧观,并城郭亦非矣,一路逼出“泪”字。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刻挚(“幽州”句下)。

注释

穆陵关:古关隘名,又名木陵关,在今湖北麻城北。渔阳:唐代郡名,郡治在今天津市蓟县,当时属范阳节度使管辖。
穆陵:指穆陵关。
桑乾:河名。今永定河之上游。源出山西,流经河北,相传每年桑椹成熟时河水干涸,故名。唐李白《战城南》诗:“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这里指行客家在渔阳。
楚国:指穆陵关所在地区,并用以概指江南。穆陵关本是吴地,春秋后属楚。苍山:青山。
幽州:即渔阳,也用以概指北方。幽州原是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今北京一带。唐时渔阳、桑乾都属幽州。
百战:多次作战。这里指安史之乱。
耆(qí)旧:年高望重者。此指经历兵乱的老人。
蓬蒿(hāo):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
归人:归来的人。此指北返渔阳的行客。

赏析

  此诗首联写相逢地点和行客去向。“诗人见归乡客单身匹马北去,就料想他流落江南已久,急切盼望早日回家和亲人团聚。次联借山水时令,含蓄深沉地指出南北形势,暗示他此行前景,为国家忧伤,替行客担心。

  “苍山古”是即目,“白日寒”是遥想,两两相对,寄慨深长。“幽州白日寒”,不仅说北方气候寒冷,更暗示北方人民的悲惨处境。这二句,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含蕴丰富,有意会不尽之效。接着,诗人又用赋笔作直接描写。经过长期战乱,到处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痛心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唯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关键和警策,是全篇的主线。它具有不语而悲的效果。也许正由于此,它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六年(770—771)间,刘长卿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活动于湖南、湖北。诗当作于此时。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百姓民不聊生。诗人对此深为忧虑。因此当他在今湖北麻城北面的穆陵关,路遇一位急切北返渔阳(治今天津蓟县)的行客,不禁悲慨万分地将满腹忧虑倾诉于这位归乡客。


刘长卿 

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