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文化与考古

apple爸爸讲历史之六:从山洞里走出来,原始人住什么样的房子

来源:五车书院 作者:开荒南野 2019-07-12

历史小故事之六:
水木蕴丰华 2018-08-15 16:54:06

第六章:原始人住什么样的房子

我们知道了原始人的工具、用火、穿衣、吃饭,今天我们主要讲一讲原始人住什么,在没有房子的时代,原始人靠什么遮风挡雨抵御野兽侵袭呢?

易经上有一句话记载说:“上古穴居而野处”。意思是最初的先民是依靠野外的洞穴居住,这个在考古发掘中有大量的遗迹,比如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在山洞内发现人们活动的遗迹,在旧石器时代之前,人们主要利用天然洞穴来居住。

随着原始人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不只在山区活动,还会到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就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原始洞穴可以居住,他们需要研究解决居住的办法。

根据考古发掘看,由于气候不同,中国南北两地原始人的居住特点也不一样,北方气候干燥,土壤丰厚,以穴居为主。而南方气候潮湿,蛇虫众多,便构筑巢穴居住。

北方原始人的穴居

我们先从穴居讲起,原始人来到平原,出于生存本能,他们掘地穴来居住。说起穴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代生活中依然有大量穴居的例子,比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建筑,虽然现在窑洞建造的越来越好,更适宜人居住,但是从历史发展来开,窑洞最初的雏形就是原始人挖掘的洞穴。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北方原始人类生活的主要区域,这里地域广阔,土层丰厚,土质均匀,有壁立不倒的特点,非常适合挖掘洞穴。

原始人挖掘的洞穴一般分为横穴和竖穴,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发现众多横穴遗迹,其平面多为圆形。山西还发现了“低坑式”窑洞遗址,就是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至今在河南等地仍在沿用这样一种窑洞建筑模式。

顾名思义,竖穴就是在没有坡地的平原地区,向下竖向挖洞居住,顶上遮盖茅草作为屋顶。很多同学可能见过昆虫在地上挖掘的洞穴,其实和原始人的洞穴也大同小异,这是出于生存本能发展而来的一种建筑技术。

随着经验积累,原始人开始改善地穴的环境,将地穴做成口小身大的口袋型地穴,这种地穴自然更容易遮挡风雨,也可以减小被野兽发现的范围。

再后来,开始出现半穴居,这已经是现代房屋的雏形。在半坡氏族时期,原始人主要生活在这种半穴居式房屋里,而且房屋的建筑已经非常成熟。

在穴居时代,人们认识了黄土的特性,学会夯筑的技能,在搭建洞穴顶盖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了使用木材方法并进而对木材加工的经验技巧。这两项基本技能,为构筑房屋提供了条件。

在半坡出土的房屋遗迹中,人们发现,半坡人生活在半土穴的房屋中,他们的房屋有方形有圆形的,门口有斜梯通向室内,四周墙壁采用木柱架构,木柱密密排列,用绳索编排着,外边覆盖掺入细草的泥巴。中间有四根较大的柱子,作为屋顶的支撑,柱子竖立在夯实的地上。屋顶有采光孔、通气孔,屋面覆盖着草泥,室内墙面、地面用较为细的草泥抹平,有的还会烧烤表面,使得表面硬化。

从半坡人的房子结构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设计水平。

半坡人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群居生活,这就需要建筑比较多的房子供大家使用,他们开始学着原始的村落规划和建筑设计。村落的中间,建设一座大房子,大房子足有175平方米,大房子应该安排给氏族首领和老年人与孩子居住的。

围绕大房子周围,建设小房子,小房子居住着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们。后人推测,可能当时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婚姻生活,但不会是后世才出现的一夫一妻制,在这个大家族里,大家仍然以听从老祖母的号令与安排,子女们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是谁,属于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村落。

房子建好了,半坡村的人们还建设了围绕村落的防护沟堑,堑深六至七米,宽五至八米。半坡人仍生活在石器时代,完全是用简单的石铲一铲一铲掘成,数百米的壕堑,出土量要一万多立方米,对于当时半坡村人来说,工程量与工程难度之大,恐怕不亚于后人开凿一条大运河。

中华民族最能吃苦耐劳,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体现。夏雨时节,村落积水可以疏导到壕堑中,而野兽袭击、外族侵袭,壕堑做了第一道防护的屏障,这道沟堑就相当于后来的护城河,而里边的村落,就成了后世城寨的雏形。

黄河流域的半坡人适应中国北方的气候和地质特点,发展穴居、进而发展出现代的房屋、窑洞。但是这种穴居模式在水沟纵横、四季潮湿的南方就不合适了。

那南方的原始人建造什么样的房子呢。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从山洞中走出来的南方原始人,采取的便是构木为巢,将房屋建造在树木上,既可以躲避野兽侵袭,又可以离开底下潮湿的地面,这种巧妙的设计应该学习了小鸟的技术。

大家经常为野外大树上坚固而舒适的鸟巢惊叹,辛勤的小鸟们一点一点衔来细细的树枝和羽毛、枯草,在树杈上构筑一个坚固又温暖的鸟巢,而且一般的风雨也无法撼动它们,真得非常精巧而强大。

有家报纸的记者还发现了一件奇事,说在宝鸡市一个村庄里,发现一棵杨树上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在树上生活的喜鹊们建筑起8个层层堆叠的鸟巢。可见,小鸟们也是非常厉害的建筑师。

作为聪明的人类,自然能够建造比鸟巢更大更精美的房子。

在河姆渡遗址上,人们看到了从巢居发展出来的一种房屋建筑:干栏式房屋。

魏书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太平寰宇记》记载;“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虽然这都是后世记述,但也应可推测出当时这种房屋的形制和用处。

在河姆渡遗址上,人们发现他们的房屋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古人称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这种实用的建筑方式一直到现在还被人们使用。

原始人经过不断的学习、经验积累、创新,终于住上了较为舒适的房子,建筑了设计合理的村落,过上稳定的集体生活。

关于有巢氏这位大神

中国自古流传着有巢氏发明巢居的说法,说有巢氏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历仙山,得到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因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

有巢氏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再过夜夜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