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作文随笔 > 高考作文素材

2020高考优秀作文素材:“酸碱体质”之后,如何遏制伪科学信息流传

来源:无忧高考 作者: 2020-01-13

【导语】写好作文的核心除了直接说出我们的观点,还要对我们的观点加以证明,证明观点的时候,就需要事实材料或者前人的观念的材料。以下是爱油菜教育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优秀作文素材》供您查阅。
    


    
    


    

2020高考优秀作文素材:“酸碱体质”之后,如何遏制伪科学信息流传


    

据12月24日《法制日报》报道,前不久,“酸碱体质理论”在美国被判为骗局。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扬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问题是,基于“酸碱体质”骗局之上的各种爆款“弱碱性”保健品,以后何以自处?


    

原来,靠小苏打撑腰的所谓“碱性疗法”,不过是挖坑设套的一场话术。只是,各类养生骗局转型升级的速度,早已把消费者的抗忽悠能力甩在八条街之外。还记得胡万林的“脱水疗法”、林光常的“生吃理论”吗?还有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马悦凌的“温度决定生老病死”……无论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等如何费尽心力辟谣、打假,总有不少人抱着“宁信其有”的态度前赴后继。


    

“酸碱体质”骗局漂洋过海,不仅跨世纪、而且跨国籍,这大概说明两个基本道理:一则,养生保健成为不折不扣的刚需。2018年10月的数据显示,微信用户中55至75岁的用户达6100万,仅占总用户数的6%,然而,在微信谣言防护机制触发用户中,50岁以上的用户占43.5%,大幅超过其他年龄层。这其中,他们最容易被“关怀式养生保健类谣言”击中。至于晚辈因揭露养生谣言而被踢出家族群聊的例子,也叫人五味杂陈。


    

二则,辟谣机制跑不过谣言的步伐。比如在微信上,尽管有公众平台辟谣中心、谣言过滤器公众号、微信辟谣助手等,但养生保健领域“复制黏贴”的花式谣言仍是泛滥成灾。海量的医疗保健类谣言和有限的辟谣力量,根本不在一个较量的层级上。


    

若只是骗钱也就罢了,问题是一旦被这种伪科学着了道儿,当事人容易小病养成大病、没病也得病。一些肆意传播养生谣言的自媒体,在收割了流量红利之后,作为忽悠产业的幕后推手,难道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吗?


    

这个责任,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传播者的责任。一知半解甚至纯博眼球的“保健文”“养生文”,仅仅靠封号处理能永绝后患吗?二是平台发布方的责任。不去审核甚至为虎作伥的相关平台,仅仅是在辟谣上瞎折腾,前置审查或关键词过滤机制都不起作用,这究竟是牛栏关猫还是放任怂恿?最现实的例子是,“酸碱体质”骗局尘埃落定多日,在微信公号里检索“碱性体质”关键词,依然存在海量此类伪科学热文。


    

有人说,“酸碱体质”易破,“易骗体质”难除。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养生保健领域斗智斗勇的故事大概只会更为繁复多彩。最关键的,未必是提高消费者的防忽悠指数,而是医保、科普和法治合力构筑起铜墙铁壁——惟此,方能让谣言少些生财之道,让造谣多些成本之虑。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素材两篇


    

2020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年度汉字与新年期冀


    

每年的12月12日,是日本的汉字日,自1995年开始,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会在这一天评选出年度汉字,据报道,得票最多的、最能够反映2018年日本世态民情的汉字为“灾”字。这是因为2018年的日本,不仅遭受了北海道的地震、西日本的暴雨、大型台风、酷暑、水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且还出现了诸如检测欺诈、数据篡改、职权骚扰等“人灾”。“灾”字的当选,反映的是自然与人为灾害的频发以及人们防灾意识的增强,当然也代表了人们的希望,那就是来年能减少或不发生灾祸,能转“灾”为“福”。


    

这个年度汉字的评选活动很别致,也很有创意。每到岁尾年初,大家一起回望过去一年曾经发生的事情,用一个精当的文字加以表述,无形中能形成一种极有价值的集体记忆。


    

譬如说我们刚刚过去的2018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热点”,引起人们的关注。以法史学人的角度言之,发生的“法治”大事件还真不少,宪法修正案的通过、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等。从公权力的行使,到私权利的享有和保障,都将有所变化,而司法实践中法院系统的执行“风暴”,政法领域中全方位的“扫黑除恶”,对维护司法与净化社会环境,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然,除了这些法律法规或政策性的变化外,民众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法治事件”也比比皆是,且对这些小事我们也绝不能小觑,因为正是它们,才真正反映着人们真实的法治观。


    

假如我们也搞一下类似日本年度汉字“评选”的话,相信一些曾经“霸屏”的事件又会重回人们的脑海,我们对此也能概括出一个字或一个词吧。如果有投票活动,笔者会把这一票投给“规则”二字,因为在2018年诸多引起新闻效应的大小事件中,人们最终的关切点或多或少都会投射在规则意识上,几乎在每个热点事件结束后,人们都会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则”。


    

发生在2018年的热点事件,手机摄像头将各色情形原原本本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颇让人眼界大开,而一些人行迹之可鄙,直让人不齿。比如那位油盐不进、其奈我何的“霸座男”,坐在别人的座位上,肆无忌惮地戏弄着乘客、乘警和列车长,其无理取闹的行径,遭到了网友们的谴责与嘲讽,而其后相继被曝光的霸座女、霸座婶、霸座叔等系列,终至于引发了人们对乘警执法权的讨论。其实,原本这些小事是构不成“事件”的,甚至都不算事儿,因为我们在火车上只是度过一段旅程,每个人都要下车,规则简单到只要“对号入座”即可,可偏偏就有那么些人喜欢随心所欲,“坐别人的座,让别人无座可坐”,把不是“事儿”搞成“事件”,也算得上是奇葩了。


    

如果说这些霸座者的不守规则,造成的还只是乘车秩序的一时混乱,那么另外一些不守规则的行为,则可能要以生命为代价了。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发生的一起公交车坠江的悲剧令人唏嘘:一名女性乘客坐过了站,便要求驾驶员在非停车站点停车,由于驾驶员按规定未满足其要求,竟导致了该乘客与驾驶员的互殴,最终使车辆失控而坠江。该乘客只是因其“错过了一站”,就使十余人“终结了一生”,这种无视规则的恣意妄为,造成的是诸多家庭的破碎与人们心灵的巨创,教训不可谓不惨痛而深刻。


    

在这些事情曝光后,人们开始切切实实地反思,并已渐渐促成了现实中的一些变化。在霸座男女相继出现后,终于有了对扰乱铁路乘车秩序的惩罚,除了对当事者的罚款与禁乘180天的处罚外,我们已能看到乘警及地面警察对霸座者的“亮剑”——在前不久的一起无票霸座女事件的处理中,铁路警察就不再显得“无奈”,对恶劣霸座女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终于使规则“活”了过来,不再只是糊在墙上好看而无用的招贴画。万州坠车事件后,当再有乘客与驾驶员发生争吵的事件发生时,以往曾表现得事不关己无动于衷的“看客”们,则表现出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急公好义精神,因为只有制服那些无视规则者,才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对于过去的2018年的生活,人们的“刷屏”行为,也是一种下意识的民意关切与表达,“徙善远罪而不自知”,改变虽然微细,却真实可见。作为一名法史教师,参与、记录和思考着这些改变,也在关注这些改变对人们行为模式的影响。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生的第一要义是幸福,而幸福又是具体的、可感的和可触摸的,于个人而言,那些行诸文本中的法治大词,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准据时,其效力方能显现出来,而未来日子中人们规则意识的养成,则端赖我们对以往不守规则陋习之恶果的反思与警醒。2019年已至,人们生活的平安喜乐,幸福美满,与一个规则化治理的公平的社会密切相关,而这只不过是笔者多少有些卑微的期冀。


    


    
    


    

2020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培训班粉丝”的家长,除了交钱还会什么?


    

这样的寒假生活让人心疼。如果说在校期间,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由学校安排的话;那么放假期间,就主要看家长的了。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并不简单,可以说是每个家庭的教育观、人生观甚至亲子关系的综合体现。放假了,也不能彻底丢掉学习,这当然是对的,但“学习”不只有课堂学习一种模式。安排好寒假生活,让孩子既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拥有和在校期间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是每一位家长的“寒假作业”。


    

很多家长一到假期就把孩子扔进培训班的“海洋”,这当然是简便易行的办法,也显得孩子仍然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争先”,不管效果如何,至少心里很宽慰。但是,如果孩子只是从一个教室换到另一个教室,这样的假期有什么意义呢?永远沦陷在“书山题海”中,孩子感到厌烦也很正常啊!


    

课堂所传授的,是前人总结过的、系统性的知识,但自己对社会、对人世间的观察和体验,却是一手的、鲜活的,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因此,放假了,走走亲戚也好,做做运动也好,养养花草动物也好,做一些平时想做而没时间做的事,让孩子们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去思考,最符合假期“本义”的选择。


    

当然了,这个过程离不开家长的帮助和指导。有些家长安排孩子趁假期回老家来场深度游,要把家族的故事带回来;有些家长联系了环卫、公共交通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让孩子去参观学习。这样的计划比报个培训班要麻烦得多,父母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参与,甚至陪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绝不是课堂学习所能替代的。


    

更何况,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人格培养也是重要的部分。我们所处的是怎样一个世界,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与幸运,怎样与各色人等相处、合作……这些问题,在课堂中并不能得到答案,必须要由孩子自己在生活中摸索。所以,躲在学校教育的象牙塔里,只能培养出面色萎黄、不接地气的孩子;在真实人生的摸爬滚打中,才能培育出健壮活泼的灵魂。


    

当然,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而言,寒假怎么过,自己也应该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家长可以与孩子商量着办,这个过程,同样也考验着家长的能力。总而言之,不报或者少报培训班,自己帮助孩子安排一个充实的寒假,这样的家长看似“佛系”,其实可能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而“培训班粉丝”式的家长,除了交钱之外,对孩子的关注,可能反而没那么多。不管是哪一种选择,相信“走心”一定比不“走心”要收获更多。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