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作文随笔 > 高考作文素材

2020高考作文素材: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长大

来源:无忧高考 作者: 2019-12-03

【导语】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我们每次语文考试都是要写作文的,而且随着年级的增加,你的作文分值也会增加,写好一篇作文会让你的语文成绩好看很多。爱油菜教育今天整理了2020高考作文素材,一起来欣赏吧。
    


    
    


    

2020高考作文素材: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长大


    
    

(题目即观点,语重心长。)


    

①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我家的熊孩子》最近在我国引发了有关“年轻人晚熟”的争议。参加节目的艺人虽被冠以“熊孩子”称号,但平均年龄已30岁左右。由此,当下部分年轻人不想长大、长不大的现象,一时成为舆论热点。(由韩国一档电视节目引出我国“当下部分年轻人不想长大、长不大”的话题。)


    

②当下正值新学期开学,重庆某高校一名大一女生,因嫌军训太苦,且发现就读专业不太符合预期,就突然决定退学复读。接到家长报警后,当地民警在火车站拦住了这名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把她劝回了学校。无独有偶,前不久,一名大一女生在网上发帖公开吐槽父母,只因她向父母索要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被拒——父母认为她要得太多,便指责父母“太抠”,言辞间对父母多有不敬,结果招致众多网民和媒体批评。


    

③二三十岁了还伸手问父母要钱,经济和精神上均不独立,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与娇气……谈起一些“不想长大”的80后、90后年轻人的典型特征,想必很多人不会感到陌生。或许在老一辈人印象中,80后、90后还很年轻,但按我国传统的虚岁计算,生于1980年、年龄的80后今年已40岁,年龄的90后已30岁。或许还有人会说,一些年轻人嚷嚷着“不想长大”,不过是偶尔矫情一下——这固然道出了部分真相,但必须正视的是,不想长大、抗拒成长、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等“晚熟”现象,的确是当下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某种常见“症候”。(现实性分析。列举实例论述当下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想长大”现象的实质。)


    

④日前有媒体报道,湖北宜昌、江西南昌等地接连发生大学生在宿舍内生火做饭的案例,有涉事学生甚至把做饭的照片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炫耀,结果惊动了当地消防部门出面处置。明明已经是成年人,做事却还像“熊孩子”。他们不仅自己缺乏安全意识,还忽视公共安全,给社会公共管理增加了负担。


    

⑤时下一些年轻人“不想长大”或长不大的现象,暴露出他们在生理上虽已成人,但在心理上尚未“断奶”的现象。他们仍过度依赖父母亲人的庇护,走不出原生家庭为自己打造的安、舒适区,没能及时完成自我的社会化。甚至有些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多年后,仍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甚至和父母、恋人、朋友的关系也搞得很僵;在工作中,他们不善于与领导沟通、与同事协作,动不动就牢骚满腹,负能量爆棚——这些都是“长不大”的典型表现。(现实性分析。列举时下一些年轻人“不想长大”或长不大的各种典型表现。)


    

⑥年轻人不够成熟并不可怕,毕竟谁都有过青涩、懵懂的人生阶段,但抗拒成长、不愿长大——假如这的确是一些年轻人的真实心理甚至顽固心态的话,则值得忧虑;假如这种心理具备一定普遍性,甚至已升级为某种“亚文化”,则更值得担忧。事实上,除了前文提到的韩国,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过去几十年中都曾出现过“垮掉的一代”“废柴一代”等社会现象,在相关国家和地区都曾引发热议,并对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产生过真实的负面影响,甚至延宕至今。(重要性分析。年轻人抗拒成长、不愿长大的现象值得担忧。)


    

⑦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刚健有为的青年精神。从汉代乐府《长歌行》中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到梁启超先生的名篇《少年中国说》,再到毛泽东同志“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名言,都是中国人把国家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的鲜明例证。假如不少年轻人居然不愿长大,甚至成为一直长不大的“巨婴”,又怎能肩负起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社会的期许?


    

⑧面对那些确实不愿长大或一直长不大的年轻人,或许家长们需要警醒和反思: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包办过多,是否把孩子保护得过于严密,是否只一味关注孩子的学习、考试、升学,而忽略了孩子精神层面的成长?肩负教书育人使命的教师们也应扪心自问:是否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帮助学生实现成长、成才?(紧迫性分析。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刚健有为的青年精神,面对不愿长大或一直长不大的年轻人,家长和老师需要警醒、反思。)


    

⑨当然,对于那些一时长不大的年轻人,我们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拿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引领他们成长,帮他们卸掉思想上的包袱,并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陷阱、绊脚石。对于拥有无限未来的年轻人来说,走得慢一些无所谓,但不能原地踏步,更不能倒退。于年轻人而言,身体应当追求年轻健康,精神应当追求成熟精进。倘若一味不愿长大、拒绝成长,最悲哀的结果,或许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尚未长大,却已老去。(警告勉励,指明道路。)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素材两篇
    

2020高考作文素材:文化综艺强势崛起,谁是下一个“现象级”


    
    

(针对现实热点,提出问题,巧设悬念,引人深思。)


    

①《红岩》,这部出版于1961年的长篇小说,堪称中国当代发行量的革命历史小说。它曾经深刻影响了两代人的价值和精神,但“Z世代”有多少人读过这本经典呢?年轻一代或许知道“江姐”,但估计听闻过“许云峰”名字的寥寥无几。


    

②近日,一段新的演绎让这部经典重新走进大众视野,革命经典与年轻一代那种“隔着”的感觉被打破,引发了不少人对革命经典与历史的讨论和思考。一档名为《一本好书》的文化综艺正是架设其上的桥梁。(开篇由《一本好书》栏目的走红引出文化综艺的话题。)


    

③近日,《一本好书》第二季回归,豆瓣评分9.2,近7成的人打出了5星的高分。就目前来看,这个有些安静的节目,没有遭遇口碑疲软,而是一路上扬。这个想要做大众阅读“试衣间”的文化综艺节目,将文化星河中的明珠撷取而下,通过严肃但不古板、有趣但不浮夸的全新演绎,将其掰开了、揉碎了、放大了呈现在大众面前,完成激活阅读兴趣的使命。(《一本好书》节目斩获好口碑的原因之一:形式的创新激活了大众的阅读兴趣。)


    

④沉浸式的舞台戏剧体检、老戏骨足够味道的表演,都是这档读书节目被叫好之处。但相比形式上的创新,观众更为看重的可能是,这个不急不躁的文化综艺节目保持对现实的关照和对人的关怀,观众得以在这些经典之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汲取面为未知和不确定的力量和启发。比如,《红岩》带人直面信仰的选择,《无人生还》带人探讨人性罪与罚的边界,《麦田里的守望者》带人感受现实与理想的撕扯……(《一本好书》斩获好口碑的原因之二:深刻的人文关照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温度与文字的力量。)


    

⑤浅娱乐、快综艺确实能带给人更为强烈的感官刺激,但总有一天会产生疲态,而一个阶段对流量逻辑的迷信让这种生理和心理双疲态的出现大大提前。近年来,以《国家宝藏》《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为代表的文化综艺强势崛起,刷足了存在感,2017年也因此被称作“文化综艺节目元年”。(文化综艺节目强势崛起的原因之一:浅娱乐、快综艺。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文化综艺节目中出现媚俗倾向的不满。)


    

⑥有人就此做出解读,认为文化综艺的风口来了。但其实,人类寻求精神丰富和认知增量的需求一直存在,能够提供文化和内容价值类的节目的看似红火,不过是一种回归。而且,也恰因为此,名副其实的文化综艺节目其实会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这些温热的文化综艺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不断点击“二刷”“三刷”“N刷”,这个“长长的尾巴”如果累积起来,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数字。(文化综艺节目强势崛起的原因之二:人类寻求精神丰富和认知增量的需求一直存在。)


    

⑦文化综艺经过2017年的爆发和之后两年的持续开拓和沉淀,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存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文化综艺白皮书》通过算法对文化综艺的用户进行了大数据画像,结果显示文化综艺对24岁以上用户吸引力较高,且吸引力随年龄层增大而增大,对50岁以上用户吸引力。(文化综艺节目强势崛起的原因之三:吸引力随年龄层增大而增大。)


    

⑧但其对流量的吸引仍不可与头部娱乐综艺节目同日而语,盈利能力和水平不高也成为制约一些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就节目形态和内容来说,诗词、音乐、文博、书信、非遗等品类均已被挖掘,竞赛、诵读等常见形式也已经被成熟开发,业界水涨船高的制作水平和创新能力,为这个赛道上的现有参赛者和即将新入局者都提出更为严峻的发展命题。(制约娱乐综艺节目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流量的吸引、盈利能力和水平不高。)


    

⑨每个人都在猜,谁将会是下一个“现象级”,而答案就写在明处。上述调研已统计得出,节目精神内涵和节目创新性是用户最关注的点。谁将这两点做到极致,谁就可能成为赢家。(总括全篇,呼应标题,回答下一个“现象级”应具备的条件:节目精神内涵和节目创新性。)


    


    
    


    

2020高考作文素材:缓解“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


    
    

(标题即论点,简洁明了,用辩证思维看问题。)


    

①不久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是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现在有些年轻人有不太好的倾向,理想是赚大钱,当然可以赚钱,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袁隆平还表示,他“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开篇点题,从袁隆平接受采访时的谈话引出“向钱看”与“向前看”的话题。)


    

②“向前看”意味着志趣高雅、胸怀远大。“向钱看”意味着一门心思赚钱发财,物质利益至上。一个社会要进步,一个民族要振兴,需要年轻人将个人理想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以理想主义的精神努力“向前看”。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事业追求上却热衷于“向钱看”而不是“向前看”。研究了半辈子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先生担忧年轻人不搞农业,寄语年轻人:“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又何尝不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切提醒。(现实性分析。论述“向前看”的重要性及当今一部分年轻人“向钱看”的社会现实。)


    

③如果年轻人都不搞农业,以后粮食安全怎么保证?如果农林渔牧等行业,年轻人不肯问津,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打底作用的“第一产业”将何去何从?如果考古挖掘、文物修复、非遗传承这些领域出现更严重的人才断层,我们今后靠谁去溯源寻根?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拼命往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靠谁支撑?把许许多多类似的“如果”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袁隆平先生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他实则引出了一个关于如何科学进行人才引流的大问题。(重要性分析。袁隆平先生的担心,其实质是如何科学进行人才引流的问题。)


    

④“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年轻人应该以造福社会为己任,结合自身特点向社会各行各业分散流动,适应社会方方面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引导年轻人立鸿鹄之志,择利民之业,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甘守清贫、坐得冷板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应从社会分配的角度审视社会上出现的“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一个职业“热”,往往对应着收入高、待遇好、赚钱多。一个岗位“冷”往往对应着工作条件艰苦,收入和付出不匹配。怎么办?整体提高冷门职业、艰苦岗位的薪酬待遇,让岗位的艰苦程度与薪酬分配正相关,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的脚步。如此,“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就能得到一定缓解。事实上,历我们也出现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冲突,也是用优化社会分配的办法解决的。(缓解“向钱看”与“向前看”冲突的办法:教育引导和优化社会分配。)


    

⑤“向前看”是我们必须固守的价值追求。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合法合规,“向钱看”本身也无可厚非,相反,合法赚更多的钱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又何尝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社会现实来看,这一代年轻人经济压力比较大,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这样的“向钱看”亦符合“向前看”的大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分配机制足够科学灵活,让更艰苦的工作匹配更高的收入,“向钱看”与“向前看”就并非决然对立。相反,还可能达到统一。(“向前看”是必须固守的价值追求,但“向钱看”也无可厚非。)


    

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配的调整有时难免出现滞后。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以收入、待遇的提升来缓解“人才荒”的职业和岗位,则不妨给予更大的荣誉倾斜。政府、社会和媒体应该对一些社会亟需的特殊行业、艰苦岗位、冷门职业给予更多关注,提升社会评价,增强其职业荣誉感,缓解“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引导天下英才为四方所用。(政府、社会和媒体应更多关注特殊行业,并给予其更大的荣誉倾斜。)


    

人民日报青年观:什么样的工作成就人生


    

我们终将选择,能让自己投入全部热忱的事业。


    

周末与一个正找工作的哥们吃饭,聊着他应聘的公司。他突然停下来抬头问:“你说人为什么要找工作?”我一时语塞,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父母的荣耀?为了过更好的生活?如果给工作找个理由,饭碗显然已经不是选择,尤其对一些一言不合就“裸辞”的年轻人。


    

有幸结识80后“网红”川哥,一个靠讲思政课火起来的大学辅导员。讲思政能红起来,已经够牛了,更牛的是人家曾是一家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的金牌讲师,却最终放弃丰厚薪酬,做了收入远不如前的辅导员。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他给出了一个很牛的答案:为学生答疑解惑、陪他们一起成长,这种成就感不是拿高薪能比的。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他这是成功人士的傲娇,站着说话不腰疼。但请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在几十年的跨度中,始终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也许成就感是比薪水更靠谱的答案。三百六十行,风水轮流转,谁能保证一个行当永远吃香?而即使你选择了别人眼中的好工作,也还是要承担职业倦怠期的风险。新鲜感一旦退去,没有压力驱动,再缺少源源不断的动力,工作可能就变成了得过且过,然后很快业绩平平,越来越没有存在感。


    

所谓成就感,换一种说法,就是事业心。有句话说得好,工作是为别人干活,事业是为自己干活。找工作的选择,应该是选我所爱。当工作成为内心热爱的事业,它就不是老板、领导的事了,而是自己的事了。当一个医生爱上救死扶伤,一个教师喜欢教书育人,一个警察信奉除暴安良……那一切别人眼中的枯燥与艰苦,就都成了甘之如饴的体验。即使收入有增有减,待遇时好时坏,也不过是一时际遇而已;至于升职、加薪、社会地位,不过更多是事业的副产品。职业荣誉感和持久的成就感,会让他的人生获得比财富更为丰厚的体验。


    

这可能就是川哥所不能简单言传的秘辛了。他找到了自己所爱,于是他如同接通了创造力的源泉,在本为枯燥的思政课上激情四射、口吐莲花。所以,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时的一切迷惘,其实都是自我认知的缺失。你内心的理想和激情该流向何方?你信奉怎样的人生信条?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左右你选择的因素,而它们也终将把你指引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所幸,时代给出了选择的空间。尽管同样有生计的负担、残酷的竞争,但与父辈相比,当下的年轻人显然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职业,理想与现实间的腾挪空间也越来越大,职业选择正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若干年以前,选择中西部基层就业,可能还要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今已有更多年轻人选择下沉,用行动为那里带来改变;同样,尽管现在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但公益组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享受服务社会快乐的年轻人。所谓理想就是,即使现实土壤不够肥沃,也要倔强地生根,发芽。


    

如何才能快乐且富有成效地度过一生?弗洛伊德的回答是:爱着,工作着。按照这样的逻辑,能让自己投入全部热忱的事业,也许是幸福人生的必选项。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