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随笔札记 > 散文随笔

文化,寻梦

来源:在水一方 作者:茶 2020-05-08

    清晨,迎着拂面的秋风,独自漫步于厚实的田野间,广袤无垠的碧空下。旭日初升,含情脉脉的望着大地。我抬头看看天空,那如纱般轻薄的白云散落在天的各个地方,分明有风掠过的痕迹,而且它不曾抗拒,风儿亦不曾远离。只是轻轻地、轻轻地将它抱在自己的怀里,用跳动了千年的平和的心感染着它,用自己延续了千年的无形的魅力熏陶着它。
    此刻我感动万分,收起适才高抬的眼睛,回到地面上,眼前的一切竟变得如此可亲,虽然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十六春秋,却从未有过这种感觉。刚才的抬头望天让我顿悟,原来我早已受到它的深深影响只是我不知道罢!其实我就像天空中的云,而那影响我的风就是——中华文化。
     它像风,因为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用最美丽的身姿活跃在中华大地之上,深入于世界文明之林;它像风,总是平平静静,任时间充实它,任岁月将它扔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所;它像风,偶尔疯狂,来去八方,漂洋过海,四海为家,却终归回到原地,安祥于无声无息中。最后,历史与岁月的沉积使它融入了每个中华儿女的生命里。深深印在中华大地上,无法抹去,也不想将它抹去。
     纵观中华史,那些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的人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新生与灭亡,而中华文化何曾中断。其源远流长的生命艺术又有世界上哪一种文化能与之媲美。虽然文化之间本不存在可比性,可我还是要强调其生命力与精神。它的成长历程并不畅通无阻,也许对于每一种文化的发展,人为的破坏或者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摧毁是不可避免的,但像中华文化这种在战火中发扬壮大,历经沧桑而不改雄姿英发的生命力与精神却是哪一种文化拥有的呢?  
     读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为战火后的巴特农神庙满目疮痍的落寞而惋惜;看到“印第安”这三个字眼,我会感叹玛雅文明的最后一道魅影在人类的无知中化作青烟消逝;而读中华,虽然有鸦片、甲午战争的痛楚,有火烧圆明园的愤怒,……有许许多多的无法想像,但这一切因大火后留下的坚强屹立而释然,而化作沧海一声笑!
    中华文化燃烧的那把烈火绝对不甘心熄灭于冰冷的黑暗中!
    放眼河山,黄鹤楼依然屹立,紫禁城仍旧巍峨,长江水仍然奔流到海,景德镇仍是中国瓷都。山东有孔庙、敦煌有石窟。诸子百家的争鸣依然激烈,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欢悦仍旧在耳边回响。儒家的“仁义”,道家的“无为”看似争论不休,却在无形中相互填充,默默地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如今,春秋虽去,战火远离,可他们的价值永不褪色,他们的名字就是中华!
    历史前进,唐朝的身影依然清晰,宋元的脚步未曾远离,明清的盛与衰,笑与叹,还在天际回荡。
    想到皓月当空的夜晚,李青莲独自一人“举杯望明月”在醉里梦着,在梦里醉着。天亮后听见杜甫在泰山上发出“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回味那一篇篇诗词,看到苏轼书写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将一腔壮志挥洒;问问那“人比黄花瘦”的易安是否依然憔悴;想到那不知“今宵酒醒何处”的柳永是否依然有千种风情无人诉说。想到明清的沉浮、荣辱,想到盛世后天上落下的泪珠串成帘。是中华文化连系了历史,连系了时间,连系了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的思想,连系了海外中华儿女的情怀。
    时间,隔开了古代、近代与现代,隔开了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史,或许还会隔开现在与未来,但历史长存且永不停止脚步前进的中华文化之间绝不会有被时间隔离的痕迹。它就像怀抱着白云的风一般有偶尔的平静,但没有短暂的停息,绝不停止!
    随着黄河流动的脚步前行,渐行渐远,却永远流不出中华儿女的心!
    ——不灭的中华文化!
    ——与梦想同行!

  • 上一篇: 书香伴青春
  • 下一篇:最美的梦
  •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