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随笔札记 > 散文随笔

撞進汉代长利县

来源:易读散文 作者:秦风楚雨巴山月 2020-04-12

  1992年冬,我與王毅一起到鄖西縣羊尾鎮的白石灘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工作是臨時安排的,因為這個漢江邊上的小村子有墓葬遭到破壞,如果不趕快去搶救,可能要不了多長時間,這幾座墓將不復存在,裡面的文物也會蕩然無存。幾座漢墓對考古人來說的確提不起興趣,但這畢竟是搶救文物,儘管覺得沒太大意思,若不去可算不上一個稱職的考古人。我們收拾行裝,到了這個山青水秀的地方。經過一個多月的工作,收穫不僅超出我們的想像,尤其是在不經意間走進了漢代長利縣城。
  白石滩村因河邊有一大片卵石而得名,听说在过去这个村子有一个庙,名叫老观庙,这个村子因叫老觀庙村。庙虽不存在了,这个名字至今还沿用。白石滩是因为汉江在此处拐了一个大弯,而形成一个很大的河滩。河滩上有大量非常光滑圆润的砾石,這些礫石中有白的、也有灰的、还有黑的,当然白的和灰的多,远处看都是白的,所以称为白河滩。白石滩上的石头非常漂亮,上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所以这里是奇石爱好者乐园,只要是枯水季节,不辞辛苦的寻宝者在乱石中寻找自己心中的宝贝。白石灘村里的人也喜欢这里的石头,几乎家家门前都摆着或是堆着石头,等着爱好者前来挑选,看上了会出个价,各有所得。三千裡漢江經漢中,過旬陽,闖入湖北就來到鄖西縣,到了白石灘拐一個大彎向南而去。於是在此處留下一個很大的河灘,河水帶來的石頭在此沉積,而形成一眼望不到邊的,由卵石構成的河灘,這就是白石灘的由來。白石灘位於漢江西岸,對面就是陜西白河縣城。
  老觀廟村是一處漢墓非常集中的地方,這從村子所見到的就得準確得出結論。因為在這個村中,幾乎每家每戶门前都能看到墓磚,田間地頭也到處散落著著,由此可推測其地下漢墓之多,同時也可看出這裡的墓葬破壞之嚴重。說來也有些奇怪,漢江有兩岸都是高山,山上青石林立,光禿禿的石頭是長不出樹來的,所以兩岸的山只能偶爾見到幾棵龍須草,它們還是從石縫或是坑洼中長出來的。可老觀廟村是一處厚約數十米的黄土堆积,這堆黃土成為人們在此生存的基礎。汉江两岸有一種特殊的地質现象,只要在汉江的拐湾处都会有一片黄土堆积地貌,而其它上下,乃至左右基本都是光禿禿石頭。由于有了黃土,也就有供人们生存的土地,春種秋收,世代經營,所以生活在黃土上的人其樂融融。
  黃土不僅供養著活人,同時也給死去的人們提供了最後的歸宿,所以老觀廟這帶墓葬比地面的房子还要多,村子的房前层后,猪圈和厕所的墙上都是墓砖,有的房屋也用墓砖砌成,如果想学习考古就來这个村子,包你满载而归。我仔細觀察,这里各个时期、各种花纹的墓砖都有,如鱼纹、太阳纹、米字纹、田字纹、钱纹等等,從時代上來說,應該有漢代、六朝、宋代和明代的墓磚,偶尔可能还会找到有文字的铭文墓砖。這裡簡直就是一座墓磚的博館,可能比博物館還要豐富。用墓砖集起来盖的猪圈或是厕所,可别有风味,古老的墓砖上,各种各样的花纹拼在一起墓砖上的花纹,古老清新、古朴典雅。它們成為一道風景,一部歷史,一部文化的通典,只可惜它的功能失去了它的雅緻。这里有如此之多的墓砖说明地下墓葬多,时间跨度长;当然也说明这里的墓葬破坏严重。換個角度來說,這裡的墓葬破壞嚴重,除了有這些墓磚之外,也常有文物出土,既而招來文物販子的光临。
  我們早就知道此處文物販子常在此活動,這幾座被破壞的墓葬就是我和館長在此村進行文物法宣傳時發現的。墓葬位於一戶農家的房基處,墓葬正好处在其新建的房基上,好在他家一时因资金不济,房基只挖出一半就停了下來。这样我们在离開老观廟时找到那個房東,請他看守幾天,我们回去准备发掘事宜。幾天后,我和王毅来到了这里,准备正式发掘。這次考古發掘是我獨立主持,以前雖然參加過許多發掘工作,但發掘之外的事情完全沒有接觸過,如與民工、土地的主人、村領導怎樣溝通,如何打交道完全是個空白。好在我們與當地文化部門聯繫上了,請文化站的老師們出面諧調,使工作順利進行。
  這裡被破壞的墓葬很多,能辨別的就有七、八座之多,但大多只剩下墓坑,墓磚都被掏走,裡面的文物更無從知曉了。其中只有三座墓有發掘價值,其它幾座墓完全失去考古發掘的意義。其中有兩座土坑墓和一座磚室墓,我們選擇磚室墓開始,因為這座墓僅有局部墓室之外,裡面的隨葬品已全部被人取走,好在墓磚還完整保存下來,所以只要做些記錄資料就可以結束。一號墓上面的封土應該早就被挖平,基中一部分為菜地,還有一部分高出菜地約二米左右,從斷面上墓葬的填土(花土)非常明顯,我們並沒有花多少精力就確定墓葬的模範。這座墓很大,長約9米,寬約7米,深近十米。七、八民工挖了近一個月才見到隨葬品。二號墓是座洞室墓,這是湖北地區不多見的,以前從沒發掘過這樣的墓葬,所以發掘時總是提心吊膽,擔心塌方。
  發掘期間,我們還在周圍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一帶墓葬分佈極廣,沿漢江下游約二公裡區域都有墓葬,有的墓葬還是埋在石頭山上,墓室是鑿出來的。當地人對墓葬也非常了解,只是他們並不知道這是古人墓葬,而是稱其为“渗洞”,老百性經常給我們提供“渗洞”的信息。通過调查,这一带的墓葬最早為西汉,最晚也要到宋代,最多為兩漢時期,次为六朝时期。据当地民众讲他们曾经挖过很多这样的“渗洞”,里面都有成堆的陶罐子,也有铜器罐子,还有铜镜和古钱。尤其是在七十年代修公路时挖出了成排的墓葬,里面罐子非常多,那时还没人敢要这样的东西,都扔到汉江里去了。民众所说的情况基本属实,我们在其它地地方还见到許多的殘墓和建築遺跡,甚為可惜。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掘,工作順利完成。我们回到馆里进行整理,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一號墓出土的一批青铜车马器,全都是鎏金的,发掘出土时上面都有锈包裹着,虽然局部能看到一些金黄色,只是當時沒有認真清洗,記得当时工地上有人就说是金子,我们点担心民工传得太大,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一个劲的否认,回来整理之后才準確斷定,那些文物真的是金子的。這一組車馬器共三十件,不過都是冥器,都非常小。所谓冥器就是专用于陪葬的,并不是生活中使用的,说得不太好听,就是糊弄死人的,与今天的冥钱同。除此之外,还有十多件陶器和青铜器。青銅器是件青铜灶甑,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文物,这种灶甑是一种蒸溜器,主要是蒸酒之用,它雖然不像三代青銅器那樣引人注目,但其對研究酒的釀造頗有價值。在鄂西北只有竹溪县曾出土过一件,上部为甑,下部是一只鸭子形的青铜灶,这些文物的出土说明此时蒸溜酒已经非常流行。一號墓的時代為西汉早期,有了這件文物可以说在西汉早期,白酒已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三號墓也出土了一些精致的釉陶器,这可能是中国较早的釉陶了,修复后都非常精美且完整。
  资料很快发表於有名的考古刊物上,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记得有一次省考古所的一位专功秦汉史的专家来看这批文物,说这是一座规格非常高,地位很不一般的墓葬,墓主人应该是一个较高官员。他認為:如此精緻的隨葬品絕非是一般人可以享用,尤其是一整套镏金車馬器,其足以說明墓主人身份;加之其墓葬之大,也非一般人所能達到。通過他的一番解釋,我开始去翻阅一些史料,於是漢代長利縣進入了視線。
  鄖西羊尾鎮這一片區域,在汉代屬於汉中郡的长利县轄區。西汉初设,东汉废,到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置,次年废;隋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贞观元年(627年)又废,之後不再出現。長利縣歷史不長,卻有著“三置三废”的歷程。由於其多次設置又废之,所以其在歷史中並沒有留下多次印記。歷史就是一條江河,流水如狂勁的北風,掃去的不僅是樹葉,而是厚重的物質和人們的記憶。於是長利縣很快就從人們記憶和歷史中消失,隨著漢江之水流入東海,再也沒有什麼人去關注和探尋。歷史就是這樣,一旦被淹沒就很難被人再有人提起,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行政單位何止只一個長利縣。長利縣還算幸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