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结合文本和脂批谈如何正确理解阅读《红楼梦》(仅供参考)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WW天山 2020-03-10

  关于《红楼梦》这部小说的阅读方式,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一是建立在相关考证史料基础上进行理解阅读,典型的以胡适为代表的曹家史;二是建立索隐历史基础上的文本阅读,典型的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揭清之失,悼明之亡。当然考据和索隐还有新旧之分,但都离不开考证和索隐历史;三是纯文学批评,即仅作为文学作品欣赏,这是由于读者发现,不论是考据还是索隐历史都无法全面系统地解开《红楼梦》中各种谜雾,而且都是左支右绌,谁都无法说服谁,故只能出此下策,这可能也是目前学界的主流思想。
  如果仔细琢磨,其实上述观点,本质上就是两种意见,因为考据和索隐两者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考据的是先在文本之外找到一些所谓的史料,然后去附会文本;索隐历史的是先在文本之中找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然后去附会更多的史料,两者都认为理解了作者的史笔,都重点关注“史”,故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从文学的视角解读《红楼梦》,虽然也关注社会历史背景,但更关注的是小说的文学性,即关注小说的主题思想、艺术成就、和创作方法。本人觉得这两种意见其实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若仅从文学的视角来阅读小说,不去探究文本中隐藏的线索,估计只能读出宝黛爱情、家族的兴衰以及各种人物心理和社会现象的描写,那么脂批:《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一声二歌的创作笔法就会被完全忽略,实在是辜负了作者太多的笔墨用心。所以说只读文本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们来看下面两段文本。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
  …….
  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
  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德清戚蓼生晓堂氏。】(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序)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甲侧:二语可入道,故前引庄叟秘诀。】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甲侧: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侧: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的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但其真体最小,……使观者便于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无“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犺蠢大之物”等语之谤。【甲眉:又忽作此数语,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可谓狡猾之至。作人要老诚,作文要狡猾。】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注云: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宝钗看毕,【甲夹: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甲侧:可谓真奇之至。】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甲侧:是心中沉吟,神理。甲眉:《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红楼梦·第八回》)
  阅读上面两段文本的脂批,可以发现戚蓼生序讲到的“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 以及小说第八回脂批清楚地写道,“二语可入道,故前引庄叟秘诀”。已经点出了此书的弦外之音,如果不明白小说作文的真真假假,狡猾的笔法,肯定是读不出小说的趣味。若只读文本不读脂批,对于作者来说是一大憾事,最终只能读到小说的一面,所谓的从文学的视角阅读文本,其实是无法完整地欣赏到作品的文学魅力,以及神来之笔。也不可能领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荒唐无奈。
  若只关注作者的所谓“史笔”,一味地去考据和索隐历史,寻找一笔两个故事,但由于未领会作书人创作的真实用意,最终也只能是盲人摸象。我们来看看文本中这一段文字 。
  这一日空空道人又从青埂峰前经过,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上面字迹依然如旧。……直寻到急流津觉迷渡口,草庵中睡着一个人,因想他必是闲人,便要将这抄录的石头记给他看看。那知那人再叫不醒。空空道人复又使劲拉他,才慢慢的开眼坐起,便接来草草一看,仍旧掷下道:“这事我已亲见尽知,你这抄录的尚无舛错。我只指与你一个人,托他传去,便可归结这一新鲜公案了。”空空道人忙问何人。那人道:“你须待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到一个悼红轩中,有个曹雪芹先生,只说贾雨村言托他如此如此。”说毕,仍旧睡下了。那空空道人牢牢记着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
  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之下,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那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后人见了这本传奇,亦曾题过四句为作者缘起之言更转一竿云: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阅读该文本可以发现,所谓的考据和索隐历史都是无法得到正确答案的,如同刻舟求剑,胶柱鼓瑟。那么果真是“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吗?。作书人接着说了,“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所以该作品中有大量的囫囵之笔,真真假假,游戏笔墨,若不能识别只会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所以说未找出文本线索,想像和揣测作者的真实意图,盲目地考据和索隐历史肯定是徒劳的。
  对于正确的阅读方式,文本中其实是给出答案的,即只有掌握“神理”的阅读方法才能正确理解作书人的创作意图,领略到作品的一喉二歌,弦外之音。
  贾政道:“这也与破题同病的。这改的也罢了,不过清楚,还说得去。”第三艺是“则归墨”,……贾政因看这个破承倒没大改。破题云:“言于舍杨之外,若别无所归者焉。”贾政道:“第二句倒难为你。”“夫墨,非欲归者也;而墨之言已半天下矣,则舍杨之外欲不归于墨,得乎。”……贾政点点头儿,因说道:“这也并没有什么出色处,但初试笔能如此还算不离。前年我在任上时,还出过‘惟士为能’这个题目。那些童生都读过前人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你念过没有?”宝玉道:“也念过。”贾政道:“我要你另换个主意,不许雷同了前人。只做个破题也使得。”宝玉……便乍着胆子回道:“破题倒作了一个,但不知是不是。”贾政道:“你念来我听。”宝玉念道:“天下不皆士也,能无产者亦仅矣。”贾政听了,点着头道:“也还使得。以后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白了再去动笔。你来的时候老太太知道不知道?” (《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该段文本看似是贾政考宝玉八股文学的如何?很多人看到的是宝玉解答“破题”竟让贾政满意,认为作书人细写八股文只是在为宝玉下文中举铺垫,其实未看到作书人在传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贾政的“作文总要把界限分清,把神理想明白了再去动笔”,这是“破题”的要义。作书人仅仅是告诉宝玉如何“破题”吗?当然不是,如果小说有一笔两个故事,那么此处的“破题”其实也是在告诉读者如何破题,因为小说中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估计肯定有读者会说后四十回是续书人写的,不可信,其实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真的就不连贯吗?只要你掌握了小说的“神”和“理”是不会提出这个问题的,“神理说”在前八十回脂批中提到了二十三次之多,仅上文第八回就有三处提及,如“是心中沉吟,神理”,“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等。
  小说的神和理在哪里?脂批:“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斯亦太过”。这就是小说“神”之所在。只有理解了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才能理解“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真实用意,只有理解了《离骚》的香草美人,才能理解“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 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那么如何找到文本中的理?我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了正确理解“传诗之意”就可以找到理,元妃送的诗筒和茶筅就是钥匙,脂批点出了诗边之句姑且留下,可以破竹,例如:小说中出现的陆游“古砚微凹聚墨多”就是作者的隐语,作者在小说中引用和改写的陆游三首诗,通过诗边句分别可以读出此身毕竟归何许?江南梅影出,梅村书。然后在中秋夜凸碧堂品笛、凹晶馆联诗中更是和盘托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当然还有宝钗谈绿蜡出处,一字师的小故事,《未展芭蕉》诗边句“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点出“东风”暗藏隐语,最后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给出了答案等等,在此不作赘述。故找出小说的诗边之句,然后关联阅读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相关性分析,把握住小说的神和理,才有可能解开《红楼梦》各种谜团,这才是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草蛇灰线。

相关栏目:
  • 上一篇: 出格的提示
  • 下一篇:红楼梦隐
  •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