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读《红》的层次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五柳 2020-03-18

  读《红》的层次
  
  
  鲁迅先生称:“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平心而论,这一评述,很准确,很精辟,很经典,所以数十年来,不断地被人引用、引申。其实,在我看来,读红的人,不仅分“群体”,还分层次。
  第一个层次,只读故事。但,只读宝黛。或者,只读宝黛钗。甚至,只读可卿、凤姐,只读贾瑞、贾琏、贾蓉、贾珍、贾赦辈,即只读“风月宝鉴”里有人招手的那一面。不读书中的判词,不读书中的诗词曲赋。即便遇见,也均跳过。当然,也不读贾政,不读贾雨村。这个层次的人,最多。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在我看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能够知道尘世间有部《红楼梦》,并且翻过读过,就已经很不错了,再要求这要求那就是苛求。
  第二个层次,开始完整地(或经常地)读。此时读红,不再局限于宝黛或宝黛钗,开始关注起其他的人或其他的事。而且,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甚至一边读一边念叨:这书咋就这样好呢?书中的人物、场景、情节,咋就这样栩栩如生、如见如闻呢?并且,开始读他人的读红文字。读他人的读红文字时,觉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甚至会发出感慨:我咋就没有想到或看得出来呢?在这个层次上的人,开始享受起这部书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愉悦了。
  第三个层次,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即,开始思考各个人的判词,开始留意书中的诗词曲赋,开始研读前五回,尤其是开始品咂甲戌本上的那个楔子。发现那些判词,已把各个人的故事或命运交代清楚了,即便不读其他(即后面的那些)文字,也对整部书有了大致了解。前五回,尤其是甄士隐的故事,不正是贾府故事的缩写版吗?既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局,那后面的文字还用得着看吗?(这也是曹雪芹的高明处:他一开头就一股脑地把整部书的人物命运、故事情节告诉你了,后面的文字,你是爱看不看。)此时的读红者,对全书已有了整体把握,对书中的一些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发现别人的读红文字,有些说的有道理,有些说的没道理。而且知道了,“有道理”的道理在哪儿?“没道理”的症结所在?当然,一般的人,即便知道别人的对错,也不诉诸文字,即便自己的读红心得很独到很深刻,也同样不诉诸文字(往往是一笑了之,或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此类人,为数不少,这大概属于“真人不露相”的那种,这大概也是“红学”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基础。当然,也有谁会把自己的心得写成文章。这,便是所谓的“研究”,或是所谓的“红学家”了。另外,在研读这部书的同时,脑海里自觉不自觉地萦回起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书,写得这样好,作者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自然不可!于是开始关注起作者来。这个曹雪芹,啥时候生的?啥时候死的?啥时候开始写书的?为何写书?当时啥背景?乃至,他的父亲是谁?爷爷是谁?老爷爷是谁?曹颙是谁?曹

猜你喜欢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