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红楼夜话

试说《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转载)

来源:书话红楼 作者:五柳 2020-03-18

  试说《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


  吴营洲




  [内容提要]《红楼梦》为何“只存八十回”?对此一直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是乾隆大兴“文字狱”的恶果之一。是乾隆的“文字狱”破坏了《红楼梦》的完整。但“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最终还是曹雪芹本人做出的抉择。不过,曹雪芹不愧是文章高手,即使“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八十回本的《红楼梦》仍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凡是对“红学”稍有涉猎的,都会知道现今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谁写的,一时间还难以确定,只是由程伟元、高鹗“搜罗、整理、刊刻”而成的。

  我们知道,《红楼梦》本是“大致完成”了的,而且“不止八十回”,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只存八十回”了?对此,历代的研究者都曾做过认真考究,答案五花八门,也很难说谁对谁错。下面,则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点浅见,不妥之处诚望方家教正。



  《红楼梦》其实是“大致完成”了的


  之所以说《红楼梦》这部书是“大致完成”了的,理由大致有二:其一,倘若没有“大致完成”,该书的“评批者”脂砚斋、畸笏叟等,就不会知道八十回之后的许多情节,如“卫若兰射圃”、“狱神庙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悬崖撒手”,以及末回有“警幻情榜”等;其二,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十余年间,不会只对前八十回删来改去,之后的文字就一点都不动笔。

  既然这部书已是“大致完成”了,且又不止八十回,那么为什么“只存八十回”了?对此,畸笏叟老先生有个说法,说是“被借阅者迷失”了——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叹不能得见宝玉“悬崖撒手”文字为恨。丁亥夏,畸笏叟。


  然而在我看来,“被借阅者迷失”这一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试想,谁会把自己正在增删中的“仅此一份”的书稿“借”出去呢?纵然“借”出去了,又有哪个不着调的会把他人异常珍贵的书稿给“迷失”了呢?纵然“迷失”了那么曹雪芹为什么不依照自己的记忆或残稿重新撰写出来呢?古今中外因为书稿丢失而重新撰写的例子屈指难数,为什么曹雪芹就任由其“迷失”残缺了呢?不过,有人曾这样“分析”说:曹雪芹的书稿“被借阅者迷失”后,他本人一直“心存侥幸”,想找回来,可找了好多年,一直未能如愿,“谁料光阴倏尔,福祸难测”,穷居西山的曹雪芹竟然“一病无医”,“与世长逝”了,《红楼梦》便“成了残稿”[①]。当然,这样的“分析”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我对《红楼梦》“只存八十回”的初步揣想


  我觉得,《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书稿“被借阅者迷失”只是一种“说辞”或“托辞”,真实的原因,恐怕要“复杂”得多,“深刻”得多。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要从乾隆十六年秋骤然兴起的“文字狱”说起。
  据史料记载,乾隆十六年八月“孙嘉淦伪稿案”骤然冒出来后,乾隆大为震怒,他认为天下文人都是给脸不要脸的,于是便用极其残暴的“株连九族”等手段大加整肃。寰宇之内,霎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谁都怕因文字而贾祸。而根据曹雪芹的“创作主旨”可以察知,《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必定是“碍语”多多,且又无法回避。为了“避祸”,他最终不得不忍痛将其“雪藏”起来,不再让人“传抄”了。[②]

  客观地说,《红楼梦》中的“碍语”,尤其是八十回之后的“碍语”,的确是没法“删改”的。倘若“删改”了,那就不是这部书了。即便在目前的前八十回书稿中,也有大量的“碍语”,但这些“碍语”与八十回之后的“碍语”是不同性质的。八十回之后的“碍语”,属于“骨子里反动”那种。这是令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等人极为头疼的。个别的词句、情节或可“删改”,而那些“骨子里的东西”咋删咋改啊。
  我们知道,《红楼梦》这部书有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宝黛的爱情”,一条是“家族的败落”。“宝黛的爱情”是“叙情”;“家族的败落”是“辩冤”。“叙情”部分,是作者本人的情深体验,也是作者写书的初衷;“辩冤”部分,是作者家人及亲属所提供的事实,即所谓“刻在石头上的文字”[③]。“辩冤”部分的内容,是作者在“批阅增删”的过程中“增”进去的。那么,曹雪芹“辩”的是什么“冤”呢?据信史可知,曹家“被抄”的理由,是因为“亏空”,而这些“亏空”,则是当年“接驾”造成的。因“接驾”造成的“亏空”,反而成了“被抄家”的缘由,能说不是一桩“冤案”吗?而八十回之后的书稿,必然会涉及到“贾府被抄”。这是作者必须给读者一个明确交代的。然而一涉及这个话题,明眼人一看便知,那是在控诉皇权的“蛮不讲理,冷酷无情”。那就是在为曹家“辨冤”。
  为何这样说呢?请看《红楼梦》的“文本”。曹雪芹洋洋洒洒一路写来,直到第七十一回出现“江南甄家”时,方“真事将显,假事将尽”(脂砚斋语)。原来都七十多回了,竟然写的全是“假事”。人们不禁会问:具体是什么“真事”呢?答案不言而喻,自然就是贾府的被抄及被抄的缘由。

  既然曹雪芹想“利用小说”这种形式来为自家“辩冤”,那么这些书稿倘若让皇家或皇家的鹰犬读到了,作者及相关者会有好果子吃吗?为了作者自身的安全,或为了自己这个家族避免再度罹难,曹雪芹及他的家人便谎称八十回之后的文字“被借阅者迷失”了。[④]


  我对《红楼梦》“只存八十回”的进一步揣想


  我觉得,《红楼梦》“只存八十回”肯定不是曹雪芹“最初的主意”,但却是被曹雪芹“最终认可”并亲自操刀砍掉的。

  《红楼梦》“只存八十回”的确是件非常遗憾的事。就《红楼梦》本身而言,这肯定是有“残缺”的。不过,尽管有“残缺”,“只存八十回”的《红楼梦》依旧不失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依旧无损于它的艺术价值。曹雪芹该阐述该表达的,已经在前八十回完成了。正如断臂的维纳斯,尽管有“残缺”,但依旧不失“完美”。我甚至想,曹雪芹之所以最终认可了《红楼梦》“只存八十回”,或许也清楚这一点。否则,把自己的书稿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的曹雪芹,绝对不会容忍八十回之后的书稿被“悉数迷失”的。

  有时我甚至想,会不会是曹雪芹偏要“打破”传统小说的某些写法,偏是不给读者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呢?
  之所以萌生这种念头,是受了鲁迅先生的“启发”。鲁迅先生于人于世的洞察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即便他在读书方面的所感所悟,也常有过人之处。诸如他对《红楼梦》的评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就很警辟,即便是时至今日,仍然常被人拿来引用。然而他另有段话,窃以为更是高屋建瓴,那就是:“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⑤]然而——先生在上,恕我不恭了——当我们细读这段话的“上下文”时,便会隐隐感觉到,他得出的这个“结论”虽然“毋庸置疑”,但其“论据、论证”却很欠缺,给人的感觉是“语焉不详”。因为仅仅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等,是支撑不起这个“结论”的。据我所知,鲁迅的这个“结论”已有不少人“替”他补充论证过了,说得都很有理。而《红楼梦》“只存八十回”,或许正是曹雪芹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的一个“显例”。因为《红楼梦》这部书,经过八十回的描写、叙述、刻画,该“叙的情”已经叙完了,该“辩的冤”也已点明了,“绛珠还泪”基本上已经“还”了,“无材补天”基本上已经是既成事实了,为“闺阁昭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众女子“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最终命运也已昭然若揭了,大观园也被“抄检”过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最终会被毁灭的结局更是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以后的故事,若有个更为详尽、具体的叙述自然更好,若是没有,也是说得过去的。



  “只存八十回”是曹雪芹与其家人“相互妥协”的结果


  《红楼梦》“只存八十回”,很可能还是曹雪芹与其家人中的长辈“相互妥协”的结果。

  曹雪芹起初创作《红楼梦》时,他的家人肯定是支持的,不然的话恐怕也就没有而今的《红楼梦》了。像书中的“元妃省亲”,其实就是在影射“康熙南巡”。其中的许多细节就是曹雪芹的家人提供的。[⑥]如果曹雪芹的家人不给他提供,别说是“元妃省亲”了,恐怕也很难把“乌进孝进贡”及梨香院的众小官等情节描述得活灵活现。

  然而,乾隆十六年秋乾隆大兴文字狱后,曾经饱尝过“抄家”惨痛的曹家人害怕了。他们不希望看到因为“小说”这劳什子再给家人带来任何不幸。他们强烈建议或要求曹雪芹把书稿毁掉。但是,视自己的书稿如同生命的曹雪芹肯定不会同意的。估计他宁可去死,宁可去“枷号示众”,也不会抛却自己的书稿。虽然曹雪芹一直很尊重长辈们的意见,像“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样的情节就遵从家人的意见予以删除了。但是这件事不同。性质不同。且也超出了曹雪芹可以容忍的“底线”。可是曹雪芹的家人对曹雪芹说:这不是你个人的事,这关系到老曹家一家老小的生死安危。其间的争论或争吵是不难想象的。最后的结果恐怕是“相互妥协”,对外谎称八十回之后的文字“被借阅者迷失”了。
  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曹雪芹在第八十回的回末,留下了“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这样一行文字,让人感到意味深长。因为这个“回末用语”与其他的“回末用语”迥然有别。其他的多是“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欲明后事,且见下回”等,而此是“终不知端的”——终不知最后的结果了,到此结束了。


  “只存八十回”其实也符合曹雪芹的创作理念


  其实,细细想来,“只存八十回”的《红楼梦》,倒也符合曹雪芹的创作理念。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的“掰谎”一节,几乎骂尽了“古今小说家”。用脂砚斋的话说就是:“今借老太君一写,是劝后来胸中无机轴之诸君子不可动笔作书。”

  在通常情况下,我国“古今小说家”在杜撰小说时,总是安排个“大团圆”的结局。曹雪芹最初也是想“从俗”的,也想让自己的小说“有始有终”,可在《红楼梦》“大致完成”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文字狱”,面对自己家人的强烈要求或请求,自己索性就“打破传统小说的写法”,生生地把八十回之后的文字砍掉。不仅不安排个“大团圆”的结局,甚至都不给读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了。如此这般,反倒成全了曹雪芹这个“开生面”、“立新场”、空前绝后的小说家。

  从《红楼梦》的文本来看,曹雪芹当是非常熟悉《西厢记》的,《西厢记》的演变过程,或许也给了曹雪芹一些启示。《西厢记》是由《会真记》改编而成的。《会真记》是唐代诗人元稹撰写的一篇传奇小说,描写的是唐贞元年间的张生寄住在普救寺时,恰遇了也来暂居的崔莺莺。二人一见钟情,且有了“男女之欢”。但最终的结果是,张生“始乱终弃”,一走了之。后人读过《会真记》后,颇为不满,或颇为不甘,于是就进行“改编”。历代改编者众多,约有十数位,最著名的当是金代的董解元和元代的王实甫。可此二人都给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王实甫改得更“彻底”。虽然改得不错,但却失去了生活的本真。这就是“世俗”的写法。

  在“世俗”的眼里,都希望看到“因果报应”,看到“大团圆”,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思想认识”有了提高并面对突如其来“文字狱”的曹雪芹,可能索性就不从俗了。



  “只存八十回”或许也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结果


  当然,当曹雪芹决定“砍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时,绝对不会是“生生砍掉”的。既然要砍掉,他肯定会采取些“补救措施”。诸如将八十回之后的某些文字移到前面,诸如对前八十回的文字进行酌情“增删”,诸如通过些“批语”来加以提示或暗示……总之,使之细细品味起来,感觉整个故事还是“十分完整”的。有人曾这样认为,“作者删除了八十回后的内容,是一种悲伤也是一种幸运。八十回本的包涵了正反两个方面:其正面,看似半部,实则已是完整的小说;背面隐藏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更有甚者,有人认为“曹雪芹修订百十回稿《红楼梦》,将其后三十回砍掉,并在前八十回中详加批语,题名《石头记》……”,“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⑦]。

  “只存八十回”或许也是曹雪芹“披阅增删”的结果,就整部书的“布局谋篇”来看,“只存八十回”并无不可。因为在《红楼梦》的第一回,写的是中秋之夜,甄士隐邀贾雨村来家中小酌。贾雨村乘着酒意,口占一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此处有一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一部波澜壮阔、卷帙浩繁的大书,便由此诗“起”。那么,什么是“用中秋诗收”呢?展开《红楼梦》依次读来,自然是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了。这是要“用中秋诗收”了。一句“冷月葬花魂”,已经把这部书的“谜底”给揭示出来了,已经在“收”了。至于想“急收”还是“缓收”,那就要看作者“披阅增删”的当下是如何想的了。戛然而止便是“急收”。


  “只存八十回”其实依旧不失“完整”


  不过,仔细想想,“只存八十回”的《红楼梦》的确不失“完整”。

  首先,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红楼梦》“只存八十回”也未尝不可。
  庄子讲的许多故事,都具有“小说”性质,但都没有“结论”。“结论”当由读者自己去做。众所周知,《史记》的文学性很强,像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都很丰满。这些人物,无论是性情,还是故事本身,都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司马迁对每个人都有着很好的叙述,但都没有去做“结论”。后人之所以喜欢《史记》,不喜欢《资治通鉴》,原因可能如此。尽管《资治通鉴》也是讲历史的,讲得也不错,但它缺少文学的、诗的品质。

  从小说的这个角度来看八十回本的《红楼梦》,虽然一些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凤姐、赵姨娘等都没有“最后的结果”,但每个认真读过前八十回的读者,对他们“最后的结果”其实都已心知肚明了。我国的画家在处理画面时,往往是会“留白”的,由观者的想象来补充。如何留,留哪儿,都是画家自己的事,但都不能说那幅画“不完整”。

  第二,从艺术形象的角度看,《红楼梦》断在八十回也说得过去。
  在这点上,不妨举一下史湘云的例子。史湘云在《红楼梦》中,起初总是在两种不同道德间摇来摆去,诸如她时常劝宝玉要走仕途经济的路。但到凹晶馆与黛玉“联诗”时,她就不动摇了。这是她从人性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从人物的完整性来看,她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很完整了。至于她后来是不是嫁人了,是不是守寡了,还有必要写吗?至于写不写,那要看作者本人当时的心情了。写也可以,不写也可以。怎样处理都可以。

  有人甚至认为:“前八十回《红楼梦》,从艺术上看就是一个完整的精品。……第一回香菱失落被拐,第八十回香菱被打,故事脉络清楚前后照应。最后的《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与第一回的贾雨村胡诌衔接得天衣无缝。后四十回或三十回没向外传阅,确实是明智之举。《姽婳词》是贾政嘱咐儿孙们记住家仇族恨,《芙蓉诔》给全书女儿们悲惨命运作了总结,用《离骚》式的语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感情。这就够了,再写实在没有必要了。”[⑧]

  第三,从美学的角度看,《红楼梦》弃掉八十回之后的文字也可理解。
  我揣测,八十回之后的有些情节、场面,当是曹雪芹本人不愿意看到的。比如说,赵姨娘血腥、丑陋的死法,黛玉把泪流干的面容,妙玉被人轮奸的惨状,元宵节前大厦倾倒的情景,树倒猢狲散的场面,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这些都不是曹雪芹原意描述的,更是不愿意让读者看到的。尤二姐、尤三姐的死已经够“血淋淋”了,为什么还要讲述比尤二姐、尤三姐的死更为血腥、恐怖的场面出现在读者面前呢?像王熙凤的“哭向金陵事更哀”,恐怕是比“死”比“抄家”更为“可哀”的事情。

  因此,将《红楼梦》八十回之后的书稿以“被借阅者迷失”的说辞而“砍掉”,倒也不失是对读者的一个“最为合理”的交代。



  关于《红楼梦》“只存八十回”的另一个揣想


  《红楼梦》“只存八十回”,或许和曹雪芹移居西山后他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有关。

  曹雪芹在北京生活的时候,经常出入些大宅门,看到了一些王公权贵的荒淫无耻,看到了人性的沦丧与泯灭,等他到了西山,渐渐地发现在那些普通的劳动人民身上,有着许多朴素的、本真的东西,有着许多人性善、人性美的东西。这个时候,或许他就考虑,既然如此,我的《红楼梦》或许就不该给读者一个非常绝望的结尾——“忽喇喇似大厦倾”、“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太让人绝望了。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才决定不把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拿出来了。这是对“人性”的负责,也是对读者的负责。

  再就是,曹雪芹到西山后,游历了这一带的许多寺庙,对“佛”有了更为深切的感悟。佛说“众生皆有佛性”,意思大抵就是“众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正因为如此,只要人性不蒙尘或不被蒙蔽,那人类还是有期望的,就不至于出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一结果。

  总的来说,曹雪芹移居西山之后,接触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游览了这一带的许多寺庙,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有了许多新的、大的变化,使他不仅放弃了《红楼梦》的写作,而且还砍掉了八十回之后的文字。因为他认识到了,人类还是有希望的,不该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

  是不是这样呢?这篇芜文,权当是“引玉之砖”吧。





  --------------------------------------------------------------------------------

  [①]蔡义江:《追踪石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275页。

  [②]线天长、吴营洲:《曹雪芹最后十年管窥——曹雪芹在西山没写〈红楼梦〉》,《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辑,香港文汇出版社2010年11月出版。

  [③]线天长、吴营洲:《〈石头记〉“记”何事——〈石头记〉旨在为曹家“辩冤”》,《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卷第3期。

  [④]当然,曹雪芹本人对自己八十回之后的文字,改来改去,终归难以满意,恐怕也是将之“秘不示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⑤]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⑥]线天长、吴营洲:《〈红楼梦〉的作者?说者?评者》,《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卷第4期。

  [⑦] 霍国玲:《红楼解梦》,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251页。我个人认为,霍国玲等读《红楼梦》读得很细,对“脂批”也有很深的研究,功夫下得很大,基础打得很好,只可惜走偏了。

  [⑧]小尘土:网易博客,《红楼梦定稿只有八十回》等,http://xch1939.blog.163.com/blog/#m=0



  (转自《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二期)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1 10:33:00
  她的结构就是如此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1 11:00:00
  吴营洲不是杂文月刊的执行主编吗?读书能不能着一点调?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1 11:02:00
  说谁谁谁砍了,你得拿出文献记录。打死你都拿不出,那就只能说没人砍。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1 11:06:00
  与其对作者论七猜八想的,不如坐下来下功夫读通文本一词半句。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1 14:05:00
  拿不出文献物证,你就是在放屁,知道吗?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1 14:12:00
  一个知名杂志的大主编,读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却连《石头记》一词半句都玩不转,还好意思?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1 15:04:00
  谢谢,我已写好。有时间选个地发出来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1 16:15:00
  争口气,争取读通一词半句。




作者:邯郸夏 回复时间:2014-04-22 00:30:00
  我觉得这纯属偶然!既然是遗失,完全可能从任何一回遗失。再说,现存的分明是七十九回,不是八十回。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08:07:00
  三、张许文
  “后三十回”之谜(ZT)
  作者:张许文 收录时间:2009-03-13
  小说的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正文前的脂批: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此回"娇嗔箴宝玉"、"软语救贾琏",后文"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今只从二婢说起,后则直指其主。然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今日之平儿、之贾琏,亦他日之平儿、他日之贾琏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箴与谏无异也,而袭人安在哉?宁不悲乎!救与强无别也,甚矣!但此日阿凤英气何如是也,他日之身微运蹇,亦何如是也?人世之变迁,倏忽如此!今日写袭人,后文写宝钗;今日写平儿,后文写阿凤。文是一样情理,景况光阴,事却天壤矣!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
  上面提到的"后三十回"有人说是后面丢失的三十回,其实这个"后三十回"就是小说的第三十回,因为书中已经说了就是这个三十回的后文回目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只能是一回。并且:多少恨泪洒出此两回书,也是说这个回和"后(第)三十回"是共两回。
  这个事情是和此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相对应的。大家一定记住是:小说是最后分出"章回"!
  七十五回的"中秋诗"没有就是"小说书未完",小说的"特殊写法"大家一定要"了解",再往上看到"一语未了"事件,其实这个"一语未了"就是"定案",应该给发现这个"一语未了"的人一个"奖状",这个"一语未了"在前八十回中出现了"二十几次",几乎平均分配个不同的章节中,可是后四十回没有一句!难道这还不能称为"铁证"!常识!什么叫"常识"!就像当时邓亚萍夺得全国冠军,可是有些"专家"还说这个人"没有发展"、"水平不行"、"不能进国家队",真是"天大的笑话"!
  有人说第三十回根本就不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而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对,非常正确!
  脂批说:银钗画"蔷"字是痴女梦中说梦。靖:无限文字,痴情画蔷,可知前缘有定,非人力强求。
  你不知"龄官"何人,焉知:"王熙凤"如何"知名"还"强英雄"!
  这部小说说:"书未成",是指的有些部分没有完成,大家对这部《红楼梦》奇书的写法要有一个认识,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情,就是据说美国的膜片大师卓别林对中国的元宵非常感兴趣,怎么也想不出是怎样做的,最后看到制作院校的过程才恍然大悟,这部小说也是像制作元宵一样,是非常的相像,也是先有了一个"核",然后再加上一层一层的装饰之物,对应宝钗的: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换句话说,小说有一个中心点的放射状整体,这也就解释小说的人物年龄和有些事务及事件、空间的顺序不是线性的,这个也是小说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小说的回目安排是根据不同的人物代表的数字来安排的,并不是随意说到什么地方就写上的。这种写法也是本部小说的一大特点,本人水平有限,关于人物与数字的关系,可能与八卦五行等相关,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只能留待共同研究了。
  还是回到上面的问题,小说是个立体的,因此可能写的某一部分虽然在后面的第七十回中,写的时候可能很早。有些情节虽然写在第三回(打比方),可是是最后才写的,这个情况大家读书要有个清醒的认识。
  因此才有小说的:"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样的说法,上面说的"三十回"可能以前的题目是:"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可是几经修改后成为了:"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关于书中所说的内容所指也是本书的写作特点相关,作者其实是比较"懒惰"的,就像现在有一个电视节目叫:交换空间。
  房子没有变,变的只是那个设计师和房子重新装修后的效果,作者只是个神奇的装饰大师和设计大师,几乎达到魔术师的水平和效果。你看《换家装修》的节目,有些房屋主人自己的家从新装修后就有"这里是哪里"的感觉,更别说小说中的"一个事件"作者在不同的魔幻作用下重新"包装"之后的情况了,你没有"慧眼"是不可能"明了"的。
  有些人说还是不知道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台儿庄大捷"是中国人自己给定的名字,如果让一个中国人说是一个样子,当然国共两党还是不同的"说法"暂且不论,"日本"人怎么给这个"大捷"起名字就不一样了,美国人对这场战役的说法可能又是另一个样子,《红楼梦》里面所讲的事情"非常少",可是是用不同的"笔墨"描写出来。
  三十回的脂批说:指扇敲双玉是写宝钗金蝉脱壳。银钗画"蔷"字是痴女梦中说梦。作者的这种写作的"懒散"也是"戚蓼生"说的:"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其实"戚蓼生"的序的精华在此。
  小说的这种写法可谓鬼斧神工,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的水平实在有限,大家只要知道这个"后三十回"就是这个"第三十回"就行了。
  "林黛玉"、"贾宝玉"是书中的"主人公"这个说法是"天大的笑话",小说只是"借事""说理",小说中的人物就像"风月宝鉴"中的"王熙凤"和"骷髅",你表面上看是最"美"的其实是最"丑"的,看起来最"恶"的,其实是最"善"的,看起来最"弱"的,其实是最"强"的!
  "林黛玉"的"丑事"我不能说,真是"假做真时真亦假"!我说了恐怕就会有人拿鞋底子"拍我"。
  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那个"刘姥姥"带着"板儿""千里"进京!不对!"反了"!"全反了"!你换个角度看:"刘"字繁体字是"卯金刀",非"刘姥姥"带" 板儿""千里"进京,其实是"反""木"带着这把"卯金刀"一路杀将进京!痛快痛快!"一进""荣国府","二进"可是"大观园"!
  我也要给《红楼梦》造一场"大解(大劫)"!我就是"板儿",彻底掀翻《红楼梦》!
  底牌要最后翻出来,我可是有好几张"底牌",到时候我翻出那个就看我的"随意"了!
  【鸟评:
  张许文找准了【后卅回】的位置,是80后探佚学的灭绝师太。80后人连续一字跌停板,智力因此缩水(30-1)/30=96.7%。按照“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我们可以认为:80后探佚学人是一群无脑儿。】


  要论缺点,丁巳并不知【“《十二钗》”书】,其理解仍有直觉思维胎记。评评SS是反靖急先锋,张许文是南明野史索隐学死党。但他们在80后问题上毕竟着调了。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08:09:00
  红学反映出的问题是你们根本就不会读书,而不仅仅是不会读这部书。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08:11:00
  作者:邯郸夏 时间:2014-04-22 00:30:00   我觉得这纯属偶然!既然是遗失,完全可能从任何一回遗失。再说,现存的分明是七十九回,不是八十回。
  ---------------------------------
  从文本看,必须是八十回,不是七十九回。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08:15:00
  “只残存80回,但80回却是完整的”“一年以正月初一为始,但不改变以立春为始的事实”,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会说出这种放屁至极的话,这明显违背不矛盾律的东西他们也说得出来。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08:27:00
  【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按:韩菼(1637年-1704年)主持编写的《孝经衍义》全书包括《凡例》、《目录》1卷,《经旨总要》2卷,《衍义》100卷。甲戌本的凡例、目录、红楼梦、石头记编写体例与之相似。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中之所以不提《情僧录》,是因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身就是《情僧录[<石头记>]》:名为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实为松斋易名为脂砚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红楼梦》[为]旨义。是书题名极[至梦演《红楼]梦》(第五回中),是“縂其全部”之名也。(按:【“縂其全部”之名】即提纲名。第五回梦演“《红楼梦》”(判词、判曲)是全部八十回完璧《石头记》(小说)的提纲,纲(“总其全部”)与目(“全部”)之间是负阴抱阳体裁转换射影几何关系暨骨架与血肉的互释关系。《石头记》是一个文本自解释系统或曰自控系统,它不需要红外“第一推动”如姓氏曹学等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姓骚扰红外学。与物理宇宙的宏观运动是自然而然的物态轮回一样,文本宇宙中文学体裁的这种内在转换,可称作理态轮回。第八十回结尾“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证明:《石头记》原著有且只有八十回,一切80后和80后“思想实验”都是多余的。
  曹雪芹不是人,而是吴带-曹衣概念代数人,这样的“人”打死都不可能有落款署名的。红楼梦不是小说名,而是小说的提纲名即“总其全部”之名,这样的名只是《石头记》中一个章回的章回名。从第五回《红楼梦》到八十回完璧《石头记》是蛋生鸡的纲举目张内在作书过程——它发生在康熙时期,而乾隆时期续书人曹家“雪芹”等却【义重冒[名]】、内衣外穿,将《石头记》小说的提纲名——《红楼梦》明升暗降变成了小说名,形成版本学中的“麦比乌斯悖论”。这证明:曹家占有所有原版资源(三脂一靖),《石头记》原版传播学研究必然以传统曹学的百年“成果”踮脚垫背,以梦觉主人敦诚【“雪芹”曾随[梦]其先祖寅织造之任】为引线,以《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和曹家奏折等文献及新罗山人《白描仕女图》和张廷玉铭荷叶砚等文物为关键性依据,建立以康熙皇帝为“第一推动”的康-乾传播纽带。
  吴带的红楼梦是曹衣的石头记的积分,曹衣的石头记是吴带的红楼梦的微分。第五回红楼梦在八十回完璧石头记文本版图中的地位,相当于中欧平原在全球的地位和中原在中国的地位:是为科学红学文本地缘政治学。)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至“红楼梦”一回中(按:类比【至末,回“警(v.)幻情”榜(《石头记》总目录页)】),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按:这段文本解释的是楔子中五个题名各自的所指。其中,《石头记》是全部题名,《红楼梦》是第五回题名(章回标题名),《风月宝鉴》是第十二回题名(章回标题名),《十二钗》则可推知是后六十三四回的题名,而未提及的《情僧录》,则只能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典雅语体称谓,故《情僧录》中不提《情僧录》,否则就会犯下自我指涉的逻辑错误。
  基于“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我们建立“无款非人”公理,提出这样的问题:《石头记》楔子中的“曹雪芹”是人吗!? 在此,落款成为作者论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这与落款是实名还是马甲无关,它纯粹是个“形式”逻辑问题。基于“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我们建立“无脂不正”公理,提出这样的问题:“《红楼梦》”是小说名吗!?在此,脂批成为文本论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这与脂批是真是伪无关,它纯粹是个“形式”逻辑问题。
  在整个可观测的文本宇宙中,引力——《石头记》提纲(【是书题名极至梦演《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在驱使所有的章回自由天体运动;而磁力——《石头记》总目录页(【至末,回“警幻情”榜】),则要求它们排好队,维持着众多章回天体的运行秩序。引力要求我们勾引【总其全部】,磁力要求我们挑逗【末回】。)
  【甲戌: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按:基于笛卡尔思维富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思想。【中京】即第七十八回所谓“中都”。东南西北为四角。中为尊,立体方向高于东南西北,与之形成夹角,故东南西北称为四角。这是个立体几何问题。第五十七回“四角俱全”意为圆满。)
  【甲戌: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甲戌: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甲戌: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按:老师和兄长)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按:高士奇〈贺新郎五首〉“三十无成身渐老,岂吾生潦倒真如此”)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08:29:00
  像吴营洲这样的所谓文化大腕,其实连凡例中的一个段落也读不通,理解不了。如此水平,还动不动“文化界”,还很把自己当根葱,岂不可笑?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08:47:00
  你们应该把心思集中在怎样读通一词半句上,并从语法、逻辑、修辞、章法等方面论证自己的理解确实是正确的,不要对着全部作品“高瞻远瞩”地发表宏大见解上,因为你们连吃奶的力气都没有,知道吗?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08:53:00
  作者:ufo_rep 时间:2014-04-22 08:15:00   “只残存80回,但80回却是完整的”“一年以正月初一为始,但不改变以立春为始的事实”,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会说出这种放屁至极的话,这明显违背不矛盾律的东西他们也说得出来。
  -------------------------------------
  我很欣赏你是“技术”性人才,但是你只知道小学的所谓等式,你根本研究不了文化。做手工是强项,你要发展强项,避免短处,才不至于丢脸。你所列的两句话是你ps的,没人怎么说,前后两节是两类人说的。你不能揉在一起,作为你批判的靶子。说残存的人,不会说是完整的。吴营洲先生只是说,删去后文后,八十回“不失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在吴先生的认识里,八十回本具有完整性。他在论证中还没有说“完整”的。他的直觉是对的,但他没论证完整,只论证了完整性,叫做“不失为”完整的作品。
  一年正月初一为始,一年以立春为初。这正好是两类不相容的计历方式,这两类人正在争论不休,我曾经让他们去到史书中查查去。你倒好,想当然把它们按在一个人身上。你最好谨慎些,再惊厥。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08:56:00
  吴先生是论坛中,目前少数认真对待学术的人之一。他看来是严肃的,你可以好好地对待与他的讨论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08:58:00
  吴先生比刘心武严肃,比逗红轩一类不知严肃多少倍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09:03:00
  土默热片面,陈林好激动。但都是严肃的人。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09:05:00
  坏鸟的研究就是嘻嘻哈哈了




作者:邯郸夏 回复时间:2014-04-22 12:25:00
  @邯郸夏 12楼 2014-04-22 00:30:00
  我觉得这纯属偶然!既然是遗失,完全可能从任何一回遗失。再说,现存的分明是七十九回,不是八十回。
  -----------------------------
  @五柳 13楼 2014-04-22 07:39:00
  多谢关注。
  我的看法不一定对。你的看法也自有道理(你也不妨展开来论述一番。也许你曾论述过,只是我孤陋寡闻)。
  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只能试着去揣测,去“试说”。在目前(史料匮乏的)境况下,窃以为只有依照“文本”,参照现有资料,并在尊重常识及人之常情等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渐渐地体悟到事物的本真。
  -----------------------------
  我的观点不需要论述啊,红楼梦就是在第七十九之后遗失了。后人喜欢整数,把第八十九回一分为二,成了总共八十回。现代人看到八十回,就开始分析为什么恰恰从八十回没有了,找出一大堆理论依据。如果红楼不是从第八十回终止,而是从七十回或者就九十回,这些人肯定又会是另一套说辞。所以我说,分析这个问题很没意思。它就是赶巧从那里断了,后边全丢了,就这么简单。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12:28:00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80后连一张带脂残片都没有,能说它存在过吗?




作者:邯郸夏 回复时间:2014-04-22 12:34:00
  @ufo_rep 28楼 2014-04-22 12:28:00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80后连一张带脂残片都没有,能说它存在过吗?
  -----------------------------
  有句话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你没听说过?一个人失踪了就等于他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芹脂本前八十回不也差点消失吗?,如果现在还是程高本一统天下,你该说芹脂本也从来不存在吧。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12:38:00
  这个问题上就要用到小概率反证法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是个小概率事件,按“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处理。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12:41:00
  统计表明,95%以上的贪官都有情妇。根据“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我们判定:只要发现某官有情妇,就可对其展开侦查。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12:53:00
  弟不序兄,曹雪芹无落款或署名故不是人,这些都是基于小概率反证法的。搞学术不会玩“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那就很难入门,即使勉强入门了,撞对了某一点,那也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
  你们处处与小概率反证法作对,那是在干什么呢?就是在钻牛角尖。这说明你们根本就不懂得怎样思考。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2 12:54:00
  知识分子喜欢猎奇,喜欢标新立异,这就很容易钻牛角尖。改变猎奇的本性,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14:49:00
  作者:ufo_rep 时间:2014-04-22 12:41:00   统计表明,95%以上的贪官都有情妇。根据“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我们判定:只要发现某官有情妇,就可对其展开侦查。
  -------------------------------
  哈哈哈哈哈,你有情妇吗?你有嫖娼吗?你有婚外情吗?“非,同小可”,查你。哈哈,扪心自问,凭良心说话。这是大概率事件!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2 14:51:00
  “聊胜于无”,等于“聊等于无'.这是什么概率事件




作者:红学后人 回复时间:2014-04-22 23:46:00
  五柳先生好:讨论了一个我也思考过的问题。我个人意见是:
  《红楼梦》前八十回暗写曹家第一次被抄家,它被作者和批者称为前半部;八十回后的二十八回或三十回,按作者的写作规划应是暗写曹家第二次被抄家,它被作者和批者称为后半部。抄家是《红楼梦》的“通部脉络”。整部《红楼梦》已基本完稿。前半部被先行抄阅流传并流传到现在。留在作者家中的全部文稿,因清乾隆朝统治者嗅出了书中的一些异味而被全部搜走,八十回后的文稿遂不得流传。作者曹雪芹因文稿被没收、幼子夭折,遂于“壬午”年底在悲愤、绝望中死去。




作者:邯郸夏 回复时间:2014-04-23 01:08:00
  @红学后人 36楼 2014-04-22 23:46:00

  @五柳 37楼 2014-04-23 00:21:00
  只是,曹家并没有“第二次被抄家”。
  -----------------------------
  我不懂考证, 但即便史上曹家真被抄了两次,作者也不会写进书中的贾府,而是把“二次抄家”给了甄家。第七十一回,甄家已经被抄了一次,我想八十回后还有二次抄家。




作者:洞烛 回复时间:2014-04-23 02:24:00
  说点个人看法:

  1、本书是完篇的,但不是我们习惯理解的“完篇”

  2、我倾向于认为,作者写作这部书的过程,是模块化的,也就是说,故事一直在写,但却是分别写的,没“组装”。

  3、“组装”完了的,是80回

  4、增删的情节(最后的模块),也未必全部完成

  5、这个是猜测,但估计不太为主流能接受^_^

  程高的公开说法,未必是假的,可能有篡改,但手里有一些原作者“模块”的可能极大,但到底有多少,不好说。

  5.1、程毕竟是书商,不是作者身边人,那会儿发布和收集信息的渠道比现在少得多,难度高得多,他就算花钱买,能得到多少反馈,不确定。

  5.2、曹家以及他交往的对象,大部分是在旗的,多少有点自重身份,那些借阅、批注、誊抄的,或有身份,或有家财,一个普通书商上门,是不是理睬,真的不好说,甚至,作者的家属和朋友,会不会以创作过这部小说为耻,也不好说(旗下子弟,多少有点骄矜,写诗无妨,写小说,当兴趣也无妨,出书换钱,就不好说了),依我看,矢口否认的可能更大,所以,后40回资料欠缺,不奇怪。

  5.3、所以,我的结论是,后40回,多少有点曹的内容,最明显的依据,是云春死时候的年龄。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07:29:00
  曹学死党在红外资料读解中的语法、逻辑、修辞、章法错误

  曹学家就是曹学索隐学家,红内穿凿(证)和红外附会(考)是他们的两大绝“招”。他们不仅对红内文本一窍不通,对红外文献,他们也是十二岁作媳妇——什么都不懂。
  1)语法(吴恩裕烈士墓)
  〈题红楼梦二十首〉(清)富察明义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按:已逝的父亲)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按:句型可类比第八回甲戌眉批【是不作词、幻见山文字】。)
  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诗三首(写于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诗后有永忠叔父弘旿眉(即弘睁)的批语:“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按:“可恨同时不相识”,是因为永忠1768年读其书时,“雪芹”已于1764年去世,二人之前并不相识)
  2)逻辑(吴营洲烈士墓)
  〈挽曹雪芹(甲申)(改稿)〉
  四十年华(按:“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四十年华为四十九岁、未满五旬)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孤儿是失去父亲的小孩),新妇(按:“新妇”指身怀有孕的女人)飘零目岂瞑?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故人惟有青山泪,絮酒生刍上旧垌。
  3)修辞(胡适烈士墓)
  《寄怀曹雪芹(沾)》:
  扬州旧梦久已觉(雪芹曾随[梦]其先祖(已逝的祖父)寅织造之任(用典杜牧《旅怀作》“往事只应随梦里,劳生何处是闲时”)),且着临邛犊鼻裈...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时余在喜峰口)...
  按:此诗写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秋。据敦敏《敬亭小传》,敦诚于“丁丑二月,随先大人(敦敏、敦诚的父亲瑚玐)榷(管税务)山海,住喜峰口。”
  4)章法(周汝昌烈士墓)
  “甲辰”本抄手、梦觉主人敦诚《鹪鹩庵笔麈》“余昔为白香山《琵琶行》传奇一折,诸君题跋,不下几十家。曹雪芹诗末,云‘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亦新奇可诵。曹平生为诗,大类如此,竟坎坷以终。余挽诗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亦驴鸣吊之意也”之“诗末”,意思是为《琵琶行》题跋的人很多,曹雪芹是最后一个。其跋只有两句诗即一副对联: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而非曹雪芹题了一首七言诗,这首七言诗的最后两句是“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其“诗(v.)”为“题联”之义,“末”乃“跋”义,且是最后一跋。《石头记》章回中,章回开头诗总是一整首(相当于章回级侧批)、章回结尾诗总是两句联(相当于章回级夹批),与此同理。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08:13:00
  脂批将全部称为通部,将回称为章,将半回称为部,但是半部却没有概念称谓,只有概念表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半部没有形式。全部(八十回)、回、部(半回)都有自己的形式,其中,一回文字用骈俪对偶的一副对联隔开,“千金骏马,两部鸣蛙”,这就是部(半回)的独立形式。没有独立形式的半部(四分之一回)就只能用部(半回)派生计量了,它不是数出来的,而是算出来的。算出来的半部,可有上半部、下半部、后半部等概念表述。概念表述是推理和计算的结果。
  红外文献中,“梦觉主人是敦诚”,这就是推理(“计算”)的结论,它没有独立的形式(没有任何资料言及这句话),故只能被推知。“扬州旧梦久已觉”【雪芹曾随[梦]其先祖(已逝的祖父)寅织造之任(用典杜牧《旅怀作》“往事只应随梦里,劳生何处是闲时”】是敦诚的诗句,梦觉主人即写有“扬州旧梦久已觉”的人,这些是推理用前提。三段论推理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结论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献形式,无法直接获知。传统红学并不懂前提与结论的差别,不知道甄别材料中的前提与结论,因此,他们并不真懂三段论,个个想做密探,却没有什么货真价实的推理功夫。




作者:沭海飞龙 回复时间:2014-04-23 08:57:00
  作者:洞烛 时间:2014-04-23 02:24:00
  5.3、所以,我的结论是,后40回,多少有点曹的内容,最明显的依据,是云春死时候的年龄。
  ----------------------------
  这恰恰是错误的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15:45:00
  索隐学中的避讳论是一种伪学术,历史已经百年,他们把书法艺术上的汉字藏笔视为汉字缺笔,将其与红外作者论“捆绑销售”,妄图在对文本一窍不通的情况下通过这些邪门歪道的东西一步到位“证明”自己的作者论胡说。2013年年底,新浪红学圈子刮起了一股庚辰本“鼎”字避讳的妖风,一堆人你吹我捧玩避讳,故科学红学不得不专题论述书法避讳艺术。其实“鼎”字楷书取草书笔意(傅山书法。百度“鼎字草书写法”即知)并非什么避李鼎名讳,这个问题跟己卯本“晓”字楷书取草书笔意(庚辰本第十四回即有“晓”字草书)且藏笔并非避弘晓名讳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15:48:00
  这股妖风该不是吴营洲小朋友刮起来的吧:)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15:49:00
  记住:只要你对红内红外文本均一窍不通,你就是个红外学小屁孩:)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16:13:00
  第四十四回中的【真十变万化之文】是藏笔书法艺术的典型形式。“千”字一撇须自其上字“真”中取得,也就是说,“真”“千”共享一撇,“千”字的一撇藏起,就成了“十”字。汉语中,成语在没有修辞的情况下是不可以改动字的,故知【十变万化】是不能成立的,它只可能是【千变万化】。若以索隐学避讳论,那岂非抄手避某人名讳,这个人的人名中有个“千”字?若是避讳张大千,那庚辰本岂不是民国时期抄成的?另外还有同是藏撇的第七十三回“舆待书”也写成了“舆侍书”,难道是避“待”字名讳不成?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16:21:00
  红学中好玩的东西很多,藏笔书法艺术就是这样一种神秘而又单纯的小玩意。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16:47:00
  第四十四回
  【庚辰夹批:原来为此!宝玉之私祭,玉钏之潜哀俱针对矣。然于此刻补明,又一法也。真“十”变万化之文,万法俱备,毫无脱漏,真好书也。】(按:P1017。“千”字承前字“真”而藏一撇,实为“千变万化”。)

  




作者:ufo_rep 回复时间:2014-04-23 17:13:00
  你可以提出避名讳假说,但是,你应该认识到,预备版本中的所谓的讳有时候避有时候不避,也就是说,其避讳是条件避讳,那你就应该思考避的条件,建立一个if()函数,而不应该只拿避的说事而对不避的甚至犯的(如第五十二回【寅】【寅】犯名讳)置之不理。科学红学正是通过思考避的条件,观察避讳字及其前字字形特征发现书法避讳艺术的。书法避讳不仅与红外作者论毫无关系,而且也与文本论毫无关系,它纯粹是个书法艺术形式,只有几何美感,没有任何深意。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4-09-25 12:31:00
  小洲洲咋不来了:)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4-09-25 20:03:00
  摧毁红外学是耗子的本能:)




作者:烟云红楼 回复时间:2014-10-02 16:27:00
  许久懒来书红了,五柳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一醒,犹如九日沐清风耶!先生不必揣想,曹公百二十回红楼全壁无疑!至于分玦传世,正是“碍语”故。此非信口,是两年来对红楼时序研究之结论。红楼主时序自康熙三十九年至康熙五十七年,阅十九年;其辅时序先后时跨百余年。字迹分明,无可辩驳。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5-06-06 19:13:00
  【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以曾做过刑部大司寇的五王范承业为代表,供奉五位遮天大王的清虚观。唐装狱神庙而非汉服狱神庙),方呈[倚势奶娘]正文;袭人正文,标“‘昌花’袭人”,有始[第三回]有终[第二十九回](“‘昌花’袭人”,指第二十九回“琥珀‘珍珠’”。故复修辞格。春秋笔法中的寓褒之笔。校书人借第二十回赵姨娘之“赵”字和花袭人之“花”字,用苏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典。“有始有终”,即有伏有应;应笔均在第二十九回中)。余只见有一次[靖藏本正文连带双行夹批和总评]誊清(誊清即【定本】。庚辰定本也存在类似的【内缺】,但却不被畸记提及。这是因为此畸记所在语位在前三十回中,它只能谈及靖藏[甲戌]定本;庚辰定本内缺的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则是由靖藏[甲戌]本补充的。可以推知的是,己卯本第二十八回也与庚辰本第二十八回646页一样缺半页文字;此空白文字甲戌本当另自原稿艰难誊来,这也是畸笏叟对靖藏[甲戌]本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回【迷失】耿耿于怀的原因)时,与狱神庙“[劝]慰宝玉”(第二十九回中)等五六稿(每一大页有两稿,即正面背面两小页),被“借”阅者(按:指批书人“松斋-脂砚斋”高士奇。作书人“梅溪”张廷瓒和校书人“畸笏叟”张英是一家人)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按:P440。校书人“畸笏叟”张英与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是《父与子》的关系。父子是一家人,故批书人使用资料,畸记称作【“借”阅】。【“借”阅者】不是别人,正是批书人“松斋-脂砚斋”高士奇(1645-1702)。但三人均为康熙南书房人,即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同僚。三人因康熙南直书房即南斋、直庐而形成工作联系,都是“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乃大内国手一级的精英。后世读者无法达到他们的思维水平(进士级),几百年来,无论如何努力,都无一人能入半点门。现代读者要想入门,须用裸脑+工具才能确保自己与他们处在同一思维水平,其中工具分单机检索(PC)和网络检索(NC)。
  在指说[靖藏本]第二十九回正文中的“琥珀‘珍珠’”的庚辰本第二十回畸记【标“昌花”袭人,有始有终】问题上,“昌花”则是琥珀“珍珠”的画姓(复姓),袭人则是琥珀“珍珠”的诗名。“‘昌花’”用典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袭人”用典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昌花”袭人】姓名是清初康熙朝宋诗热的典型表现。与晚清宋诗热推崇黄庭坚不同,清初康熙朝宋诗热是以苏轼陆游为偶像的。同时,它也是八十回完璧《石头记》作书人梅溪乃康熙朝张英之子张廷瓒的最有效证据之一:张英淡简喜静,好读白(居易)、苏(轼)、陆(游)三家诗,喜佳茗,壮年即有山林之思,曾作“《芙蓉双溪图记》”以明志。
  庚辰本第二十回畸记【狱神庙(供奉遮天大王的清虚观)“[劝]慰宝玉”】,当指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十七页。茜雪至狱神庙所呈【[倚势奶娘]正文】及红玉文字、【标“昌花”袭人(藏代修辞指“琥珀‘珍珠’”),有始有终】则在第二页。
  第2页(背面)、第17页(正面),靖藏[甲戌]本第二十九回的迷失两页之间具有等差数列分布特征。可以推知:靖藏本抄写时用的竹纸是未分切原纸(8×3或16×3),形同一幅画轴,其一页的一面称作一稿,连同【“卫若兰”射《圃》文字】(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蟋蟀文字),三页为六稿。第二十九回这二页的迷失是因右上方的墨水不慎泼到已誊有文字的纸上第二列或不慎撕了第二列造成。
  阅读的常识告诉我们:前文制约后文,而不是后文制约前文。庚辰本畸记所谓“迷失”,其字样出现在第二十回至第二十七回之间,因此,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谓“迷失”是指第二十八回或以后,而不是一下子跃进到什么“80后”;所有版本中,只有靖藏本缺第二十八、二十九两回,因此,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指是说靖藏本而非别的什么版本,更非原稿——哪怕靖藏本是伪本,我们在观念上也应该构造出这样的一个版本来。若“迷失”字样出现在第一至第四回,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指是列藏本,因为只有列藏本缺第五、六回。“版本数据库”这个概念的作用,就在于此。
  《淮南子?要略》:“《人间》者,所以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之为害也。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惬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昌花”袭人】/靖藏[甲戌]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琥珀“珍珠”=靖藏[甲戌]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昌花”袭人】/靖藏[甲戌]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琥珀“珍珠”×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昌花”袭人】/靖藏[甲戌]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昌花”袭人】)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5-06-08 22:02:00
  MODI STRU——《石头记》原著结构研究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数据有了结构,它才成为信息。红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将红学数据按照形式逻辑四大基本规律消歧解悖,加工成有价值的红学信息。当我们有房有车时,我们是在将飘渺的爱情加工成现实的婚姻,在这里,房、车就是爱的结构。
  一、总论
  1)章回循环和章回嵌套(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八十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吴带-曹衣纲目体裁转换美学函数)逻辑结构
  2)《石头记》【“今书”】(后六十三回)章回布局的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三分倨一”美学算术结构
  3)宝黛钗角色线性方程组结构
  4)靖藏[甲戌]本第二十九回【迷失】页空间分布和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落款时间分布的等差数列结构
  5)典故检索的排列组合结构
  6)推理论证的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PK弱智学派)和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出类&拔萃”计算机盲检法PK低能学派)结构
  7)原著甄别的资产负债会计结构(版本学-曹学=脂学)
  8)作书人梅溪(张廷瓒)作书、批书人脂砚(高士奇)批书、校书人畸笏(张英)校书的分工协作文化生态结构
  9)预备版本(靖藏[甲戌]本、己卯本、北大庚辰本)汉字同形避讳书法美学结构
  10)脂批分布密度的“胡焕庸线”
  11)预备版本设计的【凡四阅、评】结构
  12)章回内部的两【部】鸣蛙“真数-假数”对数函数结构和部分章回之间的“理分中末线”黄金分割结构(醉金刚黄金分割和金麒麟黄金分割)
  13)原书(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与内在续书(今作“《十二钗》”之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的递进作书结构
  14)直事隐(《石头记》前七十回)与直事显(《石头记》后十回)的转折情节结构
  15)四舍五入九尾神狐三因素分析
  16)红楼射覆文字游戏的序结构
  17)石头-神瑛侍者(记者-被记者)双神话有限采访起止系统
  18)《礼记?内则》“二十而嫁”青春期年龄ERP控制演绎系统
  19)藏词修辞格(红外)藏代修辞格(红内)故复修辞格反切修辞格裂词修辞格
  20)关系映射反演结构(隐性伏应结构)
  21)原稿批书人狭义脂批中概念的内三维结构与版本校书人畸记中概念的外三维结构
  22)红学科学化的公理化体系
  23)汉语非谓语动词短语(汉语预备句法造词法)
  24)幽默之幽默的作者论递归体系
  25)女性一生三期(青春期产褥期更年期)的无价之宝珠-死珠-鱼眼睛“鱼目混珠”悲剧结构
  26)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事败的家庭兴-亡意识形态结构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恋伦理规矩及姐夫与小姨子、嫂子与小叔子、公公与儿媳妇之人际距离在中国社会伦理幽默中的低着火点“易燃”结构
  28)“宝玉、黛玉,警幻仙姑”主角情感教化去琼瑶化概念系统
  29)章回递进内在题名体系(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30)版本高科技典故鉴定法的“珠穆朗玛峰”人机不可逆智差结构
  31)版本直觉审美的“幺妹效应”与形象论证结构
  32)康熙时期“甲戌”本、乾隆中晚期胡季堂郑藏本缺字问题所涉及的版本制作工艺流程和圆形微磁片定纸器
  33)明代丁云鹏《三教图》(【《三教庵》】)所显示的明代【如来为尊,太上为次,先师为末】座次尊左结构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5-06-08 22:06:00
  绮圃主人陈少海组织、舒氏兄弟抄写的乾隆后期舒序本

  舒序本因卷首有舒元炜序得名,题“红楼梦”。己酉年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陈镛《樗散轩丛谈?卷二红楼梦》“乾隆五十四年(1789)春,苏大司寇家因是书被鼠伤,付琉璃厂书坊抽换装钉,坊中人借以抄出”说的就是郑藏本之事,二舒为复制出另一个郑藏本而制作了舒序本。原本八十回,存第一至四十回。十回一册,共四册。每半叶八行,行二十四字。此本系白文本,无批语。正文有拼凑现象,舒序曰“就现在之五十三篇,特加雠校。借邻家之二十七卷,合付抄胥。核全于斯部数尚缺”。所存四十回为拼凑本,纸张字迹均有不同。与各本相比,多处回目及正文有异文。如第一回太虚幻境牌坊对联作“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天”;到第五回仍作“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九回结尾与各本不同。第十三回异文特多,第十六回结尾、第十七回分回皆与各本不同。
  舒序本原抄手暨郑藏本参与制作者之一的绮圃主人陈少海拥有郑藏本抄手胡季堂所占有的三脂一靖四大原版和蒙梦列三大盗版,因此制作舒序本得心应手,舒序本的“拼凑”正是其拥有众多抄本的体现。这种抄本就像现在的汇校本一样,毫无价值。
  程甲本和戚序本参用了舒序本。1790年苏大司寇胡季堂做了山东巡抚后,连舒序本在内的这些抄本都归了陈少海,陈氏使用经济诡道以牟利,遂有因之而起的程甲本和程乙本。程高本的制作从甲到乙始终都没有摆脱陈氏设下的局。程氏一片痴心付之枉然。
  《石头记》版本传播学研究中有两个逻辑大窟窿要堵:一个是康熙时期与乾隆中期的衔接,一个是乾隆中期与乾隆后期的衔接。前者靠曹寅生前最后一道奏折来堵,后者靠胡季堂的履历来堵。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雍乾时期在曹家做封闭式传播,一封就是近一个甲子。三脂一靖四大原版外加蒙梦列三大盗版从1764年后即在胡家做封闭式传播,一传又是近半个甲子。只甲辰本的传播是开放式的,这也是此本虽烂名气却不小,最终为程甲本采用为第一底本的根本原因。
  早在程高一百二十回印本推出之前,陈少海就已经利用资源占有的便利(占有除梦觉主人敦诚“甲辰”本外的所有版本),制作了一百二十回之后的一百回续书《红楼复梦》(手稿)。我们可以从舒序本与梦稿本在第十八回石头自语的独特相同推知。煎胶续弦康熙时期从原书(前十六回)到内在续书(后六十三四回,以首尾皆不分回为版本学特征),为文本传播的短线背离(“十载”);狗尾续貂乾隆中期从原著(前八十回,以“不知”为章回结尾套语标记)到续书(后四十回,以“未知”为章回结尾套语胎记),为文本传播的中线背离(五年);断鹤续凫乾隆晚期从续书(梦稿本)到续书之续书(《红楼复梦》手稿),为文本传播的长线背离(三十年)。也就是说,印本未出,内在续书-续书-续书之续书三线背离就已经完成。
  康熙时期《石头记》原版原著(三脂一靖)有自己的内在续书,脂砚斋(高士奇,1645-1703)称其为【“《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四回),又称【今作】【今书】。这是一阶续书。乾隆中期曹家“雪芹”的《红楼梦》后四十回则是续书之续书,故是二阶续书。而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尚未印出就已经完成手稿的第一百二十回之后的绮圃主人陈少海《红楼复梦》一百回续书,则是续书之续书之续书,故是三阶续书。将续书分阶,有助于我们从版本传播史的角度纵深理解“续书”这个概念。一阶续书完成,作品有八十回,乃是完璧全部。二阶续书完成,作品扩充到一百二十回。三阶续书完成,作品膨胀为二百二十回。实际传播中,二阶续书本占据了优势传播地位,一阶续书本和三阶续书本在清代都没有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一阶续书本自胡适之后影响力大大超过了二阶续书本,而三阶续书本在坏鸟的科学红学之后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三阶续书本的产生了解二阶续书本的产生,通过二阶续书本的产生了解一阶续书本的产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景式地完成对《石头记》的科学研究。
  舒序中绮圃主人陈少海的发现,是版本传播学中的浅源地震。它澄明了程伟元两次鼓担搜集的资料的供给方的情况,高鹗确实不是续书人,“截长补短”=断鹤续凫,乃序言中的谦辞,任何序言都会使用且必须使用谦辞。而舒序中当廉使的发现,则是版本传播学中的深源地震。它澄明了富察明义“未传世、鲜知者”和永忠叔父弘旿眉(即弘睁)“《红楼梦》非传世小说”的传播学历史事实。两次“地震”的检索方式有所不同,绮圃主人检索是以红内的庚辰本第二十八回墨笔眉批为基础的,检索的是“相逢半句无”字样;当廉使检索则是以红外的陈镛《樗散轩丛谈?卷二红楼梦》“目击”记录为基础的,检索的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刑部尚书”,从其履历中得知“当廉使”一语的语义。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5-06-08 22:21:00
  你的主题是伪红学主题。
  第八十回
  邢夫人本不在意,也不问其夫妻和睦,家务烦难,只面情塞责而已。
  終“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按:P2005。可类比书根标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止。全部作品结束语乃谦语,用典明代方孝孺(1357-1402)《逊志斋集》“终不知车”,裂词修辞格。
  《石头记》第八十回正文中的“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就相当于如今所谓“剧终”“再见”或计算机编程中的循环终结语句。章回结尾套语有始有终。如果你觉得“終‘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标点过于现代,有点不可思议,可参阅第四十二回靖藏本批语中的【实(V.)千里伏线】,它们都是论应笔的,且都是非谓语动词表达。
  此语读成“終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那它只是像全部的结尾;只有解悖读成“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它才是全部的结尾。一个是直觉思维,一个是逻辑思维,“像”、“是”有别。因此,阅读理解时,我们不能浅尝辄止。直觉思维只能保证我们关注了一个问题,完成了思维进程的第一道工序;逻辑思维才能保证我们解决一个问题,从而完成思维进程的第二道工序。
  世界上最优美的文章,就是程序员写的程序,又称软件。软件就是高科技八股文。《石头记》第十七回脂批中的【至末,回“警(V.)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和第八十回正文中的“終‘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因可与计算机编程中的循环终结语句相媲美,故可称文学绝唱。
  一村妇头胎生女,取名招弟;二胎又生女,取名再招;三胎还生女,取名三招;四胎仍生女,遂决定坚决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取名绝招。)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6-04-28 23:44:00
  第十七回
  【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
  盖后文“《十二钗》”书(按:与前文[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为对偶概念。《石头记》“第十七回”为“《十二钗》”书第一回),出入来往之境方(按:用典宋代释鉴《徐凫岩》“萧然上方境,人稀知地僻。徙闻古仙人,石上有遗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今贾政虽进的是正门却行的是僻路,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度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按:P350。当我们找到了一个概念的对偶概念时,这个概念就有了天敌,概念系统因此就处于生态平衡之中。而当一个概念失去其对偶概念,则平衡被打破,于是就呈现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征。指称《石头记》前十六回的“甲戌”本第一回畸记【[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与指称《石头记》后六十三回的庚辰本第十七回脂批【[后文]“《十二钗》”书】是对偶概念,由此可知《石头记》章回计数制为十六进制。关于概念系统与概念阴阳二分(合),可参阅张今《东方辩证法》。
  从用友电子报表软件UFO的角度看,《石头记》在涉及内在续书【[后文]《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的章回问题上类似于UFO在固定区中设置可变区。《石头记》原书(即【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章回尺寸size是16回,“格式设计”desi状态下,我们将其增加为17回,第17回设置为可变区,可变区尺寸为63回(vare s,#17,63)。在“数据处理”data状态下,我们可以使用gapp 62命令使可变区都显摆出来。可变表的第一回(v_a1),就是整表的第十七回(a17)——可变表的第21回(v_a21),就是整表的第37回(a37)。【“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之【“今书”】,说的是可变表(v_a1到v_a63);而【三十八回】,则说的是整表(a38)。古今读者都因不解脂批中独特的整表-可变表双重计量技术之错位修辞之美而连最最小儿科的章回加法都读不出来:79-【16】={[38-(42-41)]-【16】}×3,《石头记》原著有且仅有79回,79回就是全部完璧。
  “格式设计”desi状态下,UFO的可变区总是只有一行(行可变区)或一列(列可变区)。行可变区既可设在固定区的头部,也可设置在中部或尾部。科学红学分别称其为广义藏头修辞格、广义藏腰修辞格和广义藏尾修辞格。
  深入研究UFO软件,我们可以发现:命令操作意义上,操作固定区的select()函数本质上是total()函数的一种特化函数。当我们设立两个变量,让&nian=年,&yue=月时,select(d5,年@=年 and 月@=月+1)实际上也可用total(d5,年=&nian and 月=&yue-1)代替,因此,当我们操作可变区,没有一种叫gselect()函数的函数可用时,就可用gtotal()函数来神妙地代替。固定区与可变区趣味不同,但其原理却有相通之处。【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的道理也是这样的。传统红学中没有人能识别出【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UFO软件实战操作中,也基本上没有人擅长使用可变区技术。事实上,不知【今作“《十二钗》”之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或可变区,也就意味着你并不真知【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或固定区。土默热骑马找马——骑着【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找【旧有“《风月宝鉴》”之书】,骑着【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找【今作“《十二钗》”之书】,就是一个典型教材。
  【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是“双胞胎”对偶概念,章回上前后相继,16+63=79(回)。a17=v_a1,a79=v_a63。脂批取典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的【三分之一】是对【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进行划分,既非针对全书,也非针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故我们有63÷3=21(回)的算术恒等式。掌握了脂批、畸记这种特殊的UFO“高科技”算法,我们也就能有效截止古今一切80后,使自己在红学上登堂入室,步入科学正轨。
  占有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乾隆中期义重冒名的狗尾续书人曹家“雪芹”的梦稿本则将有自己内在续书的七十九回完璧原著视为固定区,修改内在续书【今作“《十二钗》”之书】(后六十三回)不分回或不分章的内在续书首尾使其分回且分章,在80后设置可变区40回。a81=v_a1,a120=v_a40。完璧原著的章回结尾套语标记是“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狗尾续书的章回结尾套语胎记是“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故完璧原著80回固定区可称“不知书”,狗尾续书40回可变区可称“未知书”。)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6-04-28 23:57:00
  琏二爷、宝二爷的两个二爷问题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的计量方式类似。贾珠未死前,宝玉自然是[宝]二爷;贾珠死后,宝玉仍然是二爷,毕竟李纨、贾兰还在。贾政委贾琏、凤姐以家务,站在贾母的角度称谓,贾琏序齿在贾珠之后,自然为二爷;若站在宁荣二府始祖的角度称谓,贾琏序齿在贾珍之后,一为琏二爷一为珍大爷。




作者:科学红学 回复时间:2016-04-29 00:44:00
  在二爷问题上,我们应建立“宝二爷、琏二爷,珍大爷”平衡三进制概念系统。
  《石头记》第二回中,“老姊妹四个”是指贾敬、贾赦、贾政、贾敏,此处“姊妹”这个概念包括兄弟和姐妹。紧邻下文中,“长一辈的姊妹一个”指贾敏,此处“姊妹”这个概念不包括兄弟,指狭义姐妹。“姊妹”一词双用,故复修辞。姊妹问题、二爷问题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问题都是同类问题,我们应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作者:坏鸟2017 回复时间:2016-07-31 19:48:00
  【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方呈[红玉]正文;袭人正文,标“‘昌花’袭人”,有始[第三回]有终[第二十九回]。余只见有一次[靖藏本正文连带双行夹批和总评]誊清时,与狱神庙“[劝]慰宝玉”(第二十九回中)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按:P440。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与原著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是《父与子》的关系。父子是一家人,故批书人使用资料,畸记称作【“借”阅】。【“借”阅者】不是别人,正是原稿批书人“松斋-脂砚斋”高士奇(1645-1702)。但三人均为康熙南书房人,即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同僚。三人因康熙南直书房即南斋、直庐而形成工作联系,都是“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乃大内国手一级的精英。
  【狱神庙】即以曾做过刑部大司寇的五王范承业为代表,供奉五位遮天大王的清虚观。唐装狱神庙而非汉服狱神庙。【“‘昌花’袭人”】指第二十九回“琥珀‘珍珠’”,故复修辞格,春秋笔法中的寓褒之笔。校书人借第二十回赵姨娘之“赵”字和花袭人之“花”字,用苏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典。【“有始有终”】即有伏有应,应笔均在第二十九回中。【誊清】即【定本】。庚辰定本也存在类似的【内缺】,但却不被畸记提及。这是因为此畸记所在语位在前三十回中,它只能谈及靖藏[戊寅]定本;庚辰定本内缺的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则是由靖藏本补充的。可以推知的是,己卯本第二十八回也与庚辰本第二十八回646页一样缺半页文字;此空白文字“甲戌”本当另自原稿艰难誊来,这也是畸笏叟对靖藏本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回【迷失】耿耿于怀的原因。
  在指说[靖藏本]第二十九回正文中的“琥珀‘珍珠’”的庚辰本第二十回畸记【标“昌花”袭人,有始有终】问题上,“昌花”则是琥珀“珍珠”的画姓(复姓),袭人则是琥珀“珍珠”的诗名。“‘昌花’”用典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袭人”用典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昌花”袭人】姓名是清初康熙朝宋诗热的典型表现。与晚清宋诗热推崇黄庭坚不同,清初康熙朝宋诗热是以苏轼陆游为偶像的。同时,它也是七十九回完璧《石头记》作书人梅溪乃康熙朝张英之子张廷瓒的最有效证据之一:张英淡简喜静,好读白(居易)、苏(轼)、陆(游)三家诗,喜佳茗,壮年即有山林之思,曾作“《芙蓉双溪图记》”以明志。
  庚辰本第二十回畸记【狱神庙(供奉遮天大王的清虚观)“[劝]慰宝玉”】,当指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十七页。茜雪至狱神庙所呈【[红玉]正文】、【标“昌花”袭人(藏代修辞指“琥珀‘珍珠’”),有始有终】则在第二页。
  第2页(背面)、第17页(正面),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的迷失两页之间具有等差数列分布特征。可以推知:靖藏本抄写时用的竹纸是未分切原纸(8×3或16×3),形同一幅画轴,连同【“卫若兰”射《圃》文字】(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蟋蟀文字),三页为六稿,即六处。第二十九回这二页的迷失是因右上方的墨水不慎泼到已誊有文字的纸上第二列或不慎撕了第二列造成。
  阅读的常识告诉我们:前文制约后文,而不是后文制约前文。庚辰本畸记所谓“迷失”,其字样出现在第二十回至第二十七回之间,因此,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谓“迷失”是指第二十八回或以后,而不是一下子跃进到什么“80后”;所有版本中,只有靖藏本缺第二十八、二十九两回,因此,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指是说靖藏本而非别的什么版本,更非原稿——哪怕靖藏本是伪本,我们在观念上也应该构造出这样的一个版本来。若“迷失”字样出现在第一至第四回,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指是列藏本,因为只有列藏本缺第五、六回。“版本数据库”这个概念的作用,就在于此。
  《淮南子?要略》:“《人间》者,所以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也。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之为害也。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惬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昌花”袭人】/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琥珀“珍珠”=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昌花”袭人】/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琥珀“珍珠”×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昌花”袭人】/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昌花”袭人】。
  《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藳(古同“稿”)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迷失无稿意思是迷失无法截止,版本制作不能算完成。这些工作合计有五六处,包括第二十八回一处【“卫若兰”射《圃》文字】(冯紫英蟋蟀文字)。稿在畸记中既非对应所谓曹雪芹披阅增删的次数或形成的版本,也非指页数,它是一个音乐性术语,做计量单位则约略相当于“处”字。)





作者:李培建 回复时间:2016-07-31 21:33:00
  @五柳

  跟我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我的读书笔记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表述:

  表面看前八十回的主线故事还不完整,绝大多数主要角色的结局也没有交代清楚。但其实前文通过各类谶语、谶诗,通过贾雨村所牵引的奇特线索,特别是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各种信息已经基本暗示明白了,再去一一对应未免狗尾续貂。况且继续写下去,主线故事就不可避免要出现残酷的现实,这与作者正面故事旖旎,背面故事残酷的创作思路也是相悖的,所以作者索性就写了八十回。

  作者自言对这部作品“十年批阅,五次删改”,时间不可谓不充裕,后续的故事没有流传下来,更大的可能性就是作者压根就没打算写,或者虽然写了,却觉得毫无意义,索性彻底删除。一般的常识是全文完成之后才会开始启动“十年批阅,五次删改”的工作。一部分内容还没写完的情况下作者就去忙着批阅删改,这明显不合常理。

  《红楼梦》就像那具断臂的维纳斯,它是完美的,却并不完整。不完整恰是他的艺术魅力,任何试图完整他的努力都不过是狗尾续貂。





作者:科苑360 回复时间:2016-08-01 16:20:00
  @冒魔仙8猫摸先 2016-08-01 14:18:00
  让120回本的“刻本”《红楼梦》公开的高调的发行,对满清朝廷而言,这是————亡羊补牢之举!!
  流传民间的80回“手抄本”《石头记》,一时半会的不可能全部的“封杀”肃清的完,那么我就先搞出来一个“赝品”来,以假乱真达到最大限度的扰乱并减少原著80回《石头记》的影响.
  -----------------------------
  1、请问,“刻本”与“手抄本”有怎么样的区别,才使得清庭“搞出来一个‘赝品’来,以假乱真达到最大限度的扰乱并减少原著80回《石头记》的影响”?
  请先生从第一回开始,比较一下两个本子中的文字来说明。——夸夸其谈而看不到“《绣像红楼梦》反面之喻是写的清初百年野史”、“石头记”是“史偷记”,。。。等等以此来让乾隆皇帝“休想红楼梦”的而下断语,未免轻薄了些。
  2、高鹗序中说的“几廿余年”,是从乾隆五十六年上数至乾隆三十七年——这正好是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的开始之年。我认为高鹗是说了实话的,那么那些手抄本又是从什么开始的呢?
  3、“女娲炼石补天”的反面之喻是“乾隆皇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的毁史灭籍——删削了清庭野史传闻及含有羞辱清人的文字”。高鹗将这两件事放在一起作为影射,真是神思妙想天作之合——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历史,只有必然没有或然。————————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4、《绣像红楼梦》“缘起”是“乾隆皇帝借编纂《四库全书》之机的毁史灭籍”。这是正确理解《绣像红楼梦》主旨是“大旨谈清,鬼国照传”的前提,是解决“红楼梦种种问题”的金钥匙,也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观点’对‘红楼梦文本’一段一段地系统解读”的通行证。————————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5、“绣像红楼梦”的反面之喻是“休想红楼梦”,正是脂砚斋说的“多大胆能作如此之文”的印证,也充分反映了高鹗熟谙经史博古通今的渊博知识、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的写作技巧及胸怀博大高瞻远瞩的民族情怀。————————请问,你对此有何看法?




作者:piscator315 回复时间:2019-03-24 14:09:20

  

  




作者:piscator315 回复时间:2019-04-07 20:58:21

  




作者:piscator315 回复时间:2019-04-07 21:38:24

  




作者:piscator315 回复时间:2019-04-07 22:20:21
  




作者:坏鸟315 回复时间:2019-05-27 07:13:36

  




作者:batsbird315 回复时间:2019-10-14 15:06:14

  

相关栏目: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