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有才子曰

刘禹锡《咏史二首》骠骑非无势 少卿终不去

来源:大知书院 作者:刘禹锡 2024-07-21

 

咏史二首
刘禹锡唐代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咏史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创作的二首五言律诗。第一首借霍去病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诗人不肯趋炎附势的精神;第二首借西汉政治家贾谊的不幸来表达他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愤慨,诗在咏史,其实是在借古讽今。

译文

其一


任少卿并非不知骠骑将军霍去病有权有势,但他始终不肯离开故主卫青而去投靠霍去病。
世风败坏甚于急流而下愈来愈坏,然而我的心却像中流砥柱那样岿然不动。

其二

贾谊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卫绾只擅长玩车把戏。
他们同处在汉文帝执政的时期,但又是谁身居尊贵的职位呢!

注释

1.骠骑:骠骑将军,汉代官名,西汉霍去病曾官此职。
2.少卿:西汉任安字,安曾为大将军卫青门客。《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3.剧:甚,超过。颓波:急泻而下的水流。
4.砥柱:又名三门山,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北黄河中。因妨碍航运,今已炸毁。《水经注·河水》:“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5.贾生:贾谊
6.卫绾:西汉人。据《汉书》本传载,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中郎将,醇谨无它”。景帝时,代桃侯刘舍为丞相,然“自初宦以至相,终无可言”。师古曰:“戏车,若今弄车之技。”
7.汉文:西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79年至前157年在位。

评析

  刘禹锡在仕途上可谓一波三折,但在政治上、人格上,却是一位不妥协的斗士,是一个硬骨头。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正是诗人春风得意的时候,王伾、王叔文、韦执谊等人在新即位的顺宗李诵支持下进行政治革新,实施一系列具有进步倾向的政治措施。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担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协助杜佑、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改革触及了一大批权贵人物的利益,他们疯狂反扑,仅五个月后,“永贞革新”遭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到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召回长安,诗人看到一批趋炎附势之徒,不可一世,提笔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讽刺诗,又触怒了权贵,再度遭贬,贬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又过了十四年,到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才被召回,又挥笔写下了《再游玄都观》,宣称“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的硬骨头精神令人敬佩。这首《咏史(其一)》就是诗人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这两句充分肯定任安的不趋奉权贵的可贵精神。诗中的“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非无势”,并非没有权势,意谓权势显赫;“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褚少孙在《史记·田叔列传》后面补叙任安事,载武帝语:“任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后死于北军护军使者任内。“终不去”,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卫将军)。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对举的方法来叙事。上句写霍去病,称其官职而不称名姓,说明霍去病的官位显赫,接着用双重否定的词句,进一步写出霍去病的权势很大。在一般情况下,一般世俗之人,如蝇逐臭,改换门庭,纷纷投靠骠骑。可任安却不是这样。下句写任安,称其字而不呼其名,字里行间有一种亲切感,充满着敬重之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年轻时跟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后来独自领兵出战,取得赫赫战功,深得汉武帝信任,跟随他出征的军官都封侯拜将。后来,汉武帝“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诗人所写的就是这样一段事实。一般人读《史记》,一般都不太重视这一段的记载,都注意卫青、霍去病的立功封侯以及他们的贵幸,所谓“将军不败由天幸”。可诗人对这一段记载却十分在意,十分感慨。可以说,任安身上有诗人的影子在。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这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说:如今的世道有如流水直下,只有我的心像中流砥柱一样,毫不动摇。句中的“剧”急剧,厉害的意思;“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砥柱”,山名,在黄河三门峡中。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云:“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山。”诗人回到现实社会中来,感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官场上更是如此,落井下石,互相倾轧。诗人的两次遭贬,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对任安情有独钟,任安的这种行为,如今更是难能可贵。诗人把任安视为知己,他不向权贵屈服,永远不向邪恶势力低下那高昂的头。形势越是险恶,他越是坚强。“我心如砥柱”,是诗人的真心表白,是诗人与邪恶斗争的宣言。着实可佩可敬。

  这首诗借史说话,抒发感慨,将叙事、议论、抒怀融为一体。《史记》中短短的一句话,诗人撰写成一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志向坚定,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高位?”刘禹锡的《咏史》(其二)别出心裁,让人有深远的回味与联想。晚唐时宦官擅权皇权旁落,朝廷用人唯宦官之喜好,明于治乱之士无不痛恨,宦官亦忌惮正直之朝臣,所用之人大多无能之辈,戏嘘之人。这首诗是他的早年之作,诗中流露出了对朝庭用人制度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感叹。

文学赏析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赞扬了那位汉代的不弃失势旧主卫青的任少卿,刘禹锡表示出要学习古人的坚定立场,虽然如今世道不安,革新失败后形势急转直下,但他的意志却仍像那中流砥柱一样,挺立不倒,坚不可摧。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借汉代“明王道”的贾谊和“工车戏”的卫绾两人不同的遭遇,表现出他对忠信贤良被逐,小人奸佞受宠得势的社会现实极大的愤慨。诗人在这里也是借此来暗喻自己虽“有宰相器”,却命同贾生,遭到贬谪,身处这蛮瘴之地。而那些奸佞小人只会暗箭伤人,胸无半点良才,却身名俱荣,稳居尊贵之位。诗人的愤慨之情隐然可见。

这两首诗都是借史事来抒发诗人在贬所的复杂心情,写作手法含蓄,较少直抒胸臆,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现实的褒贬都融入了历史事件中,较好地揭示出作者在贬谪生涯中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壮志情怀。

名家点评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降大任《万家史韵》:诗虽短,而斩钉截铁,是非分明,豪气千云。
北宋学者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刘禹锡诗:“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贾生当文帝时,流落不偶而死,是也。卫绾以车戏事汉文帝为郎尔。及景帝立,稍见亲用,久之,为御史大夫,封建陵侯。景帝末年始拜丞相,在文帝时实未尝居重位也。

创作背景

此组诗作于永贞元年秋八月,时诗人所在长安作。永贞革新失败后,政治斗争形势急转直下,儒家保守势力上台掌权,革新势力受到很大挫折,但刘禹锡“心如砥柱”毫不动摇,决心继续战斗下去。为了表达了他的这种坚强决心,诗人写下了此组诗。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