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文化与考古

apple爸爸讲历史第九章:原始人怎么做记录 仓颉造字的传说

来源:爱油菜教育 作者:开荒南野 2019-08-15

结绳记事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记录,远古时代没有文字。但生产和生活中的记录工作又必不可少,怎么办呢。他们发明了结绳记事的办法。对不同的事情,用大大小小的结作为记录符号,需要的时候去看看,能帮助人类记住很多事情。

但是,这种记录办法实在太过简单,有的时候,比较密集的事件或者比较多的种类、数量记录后,他们发现,绳子上密密麻麻的打了好多个结,连自己也搞不清代表什么意思了,结绳记事的弊端日益显现,创造新的记录办法,成为人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刻符记事

现代社会,平时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大家应该对各种记号有一定印象,比如在马路上,一个一个的白道,隔开不同用途的车道,在十字路口,用斑马线,来表示这是人行道区域,这种简单的记号简便实用,也是一种记录方式。

原始社会的人们,也摸索出了这样的经验,除了结绳记事外,他们开始在竹片木片、兽骨、龟甲上刻画不同的符号,用多种多样的符号做记录,比依靠绳结大小数量来记录,更直观,也能记录更多的事物。

在对原始社会遗迹的考古中,专家们找到不少带有刻符的遗迹。

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龟甲等器物上契刻的符号,至少十七个,从其形状看,具有多笔组成的结构,这些符号承载契刻者的一定意图。

在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双墩刻符记录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形态。

在半坡遗址中,人们发现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刻着二三十种符号。

其他遗址中陆续发现有青墩刻符、庄桥坟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等等。

这些刻画在不同载体上的符号,在学界也有两种看法,有的认为属于刻符,还称不上文字,有的认为已经是文字。不管怎么说,这些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确实就是文字发展的雏形。

仓颉造字的传说

在前边我们讲过,黄帝时期,社会生产发展非常好,有各种发明,比如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种快速进步的时代和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中,我们伟大的造字专家也站出来了,他就是黄帝手下的一个官员:仓颉。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多种多样,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仓颉确实是黄帝手下的一个官员。至于是管什么的官员,又是因为什么动机,让他努力造字,成为造字第一人的,又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仓颉是史官,既然是史官,记录事件便是第一要务,也是随时备黄帝顾问的官员。

大家都知道,阪泉之战前,黄帝和炎帝是分属两个部落的,两大部落因为边境问题也经常有利益争夺。在一次谈判时,仓颉从结绳记事的档案中,就给黄帝提供了错误的史实,结果,谈判失利。仓颉因此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就这样,字就造出来了。

另一种说法绘声绘色,比较细致,说仓颉是一个能干的官员,但不是史官。

黄帝派他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仓库中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非常聪明,做事也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并牢牢记在心里,一般不出什么差错。

可是我们伟大的黄帝,不仅管理部落是把好手,对外打仗也战无不胜。随着黄帝部落的壮大、人口增多,生产发展越来越好,对外战争得到的地盘、战利品也越来越多。相应的,牲口、食物的储藏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怎么办呢?仓颉这个官当得非常难。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的大小或多少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每年祭祀的次数,每次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开始变得傲慢起来,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马虎虎。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是一个非常睿智英明的领袖,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

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认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

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么久远,人们又那么尊敬他,肯定是有道理的。至于我们的汉字是不是就是仓颉一人造出来的,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仓颉肯定是一位当时对汉字做了非常重要的搜集、整理和发展创新工作的一位智者,在文字发展的领域,对我们的民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人们会毫不吝惜地将造字的桂冠戴在他的头上。

仓颉造的字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的、系统的汉字,这个在历史考古中还找不到实物佐证。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在结绳记事和刻符之后,我们发现的最早最多最系统的文字遗迹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由龙山文化时期的成熟文字骨刻文发展而来,甲骨文因为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时代流传之字迹;内容为记载商王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的卜辞。殷商时代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猎、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甲骨文是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在之前发现的刻符、骨刻文等虽然一度被认为是文字,但本质还是是零星记事用的符号,不成体系,还不能算是文字系统。

就这样,原始人们终于从茹毛饮血进步到会写字读文的时代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