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随笔札记 > 小说作坊

一个不想长大的女孩

来源:短文故乡 作者:冯楚66643 2020-03-09

  
  ------简评八零后作家杜一璠的儿童人物画



  




  八零后美女作家杜一璠,清纯而孤傲,追求一种唯美至上的朴素生活。喜欢画牡丹、白千鹤、春燕和凌波仙子,亦最爱莲花和君子兰、白玉兰。这些都是伴随着她的艺术成长的植物花草,常常不时地流溢于她的笔端。使她的生活弥漫着一股自然而然的书香气息。



  


  艺术表现离不开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这使得她的内心世界时常处在相对自我的状态,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从事艺术创作并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她在日常生活及情感诉求上,更注重一种精神诉求,而不只是物质的满足。这在她的身上表现犹为明显。



  


  与其她的八零后作家不同,杜一璠从小时候起,受到其家父的艺术启蒙教育,很早地接触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练*,参加各种少儿艺术班的培训和大中小学生的书画比赛,并屡屡地获取各种大小奖项。比如青年时代就上了央视节目现场画牡丹,并摘取全国金奖。而且是包括老中青三代唯一金奖的获得者。从此“牡丹公主”的美誉不径而走。随后,她怀揣中国传统书画的理想出国求学,专攻文学翻译。一边学*专业知识,一边创作中国花鸟画,想打开西方的艺术大门。



  


  在欧美学*的几年,她独自面对生存的挑战,并开始独立思考中国花鸟画表现,与西方油画技法的不同,如何打通二者之间主次联系,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创作她的中国画鸟画。这一时期她很努力,也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生活方式,觉得在生活在英美、瑞典这样的国家,非常的自由安全和快乐,人与人之间相处非常明朗友好,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人文生态环境优越。她也有很多留在那里的机会。




  

  但是,她最终还是想到了回国。她体会到一个带着传统中国画鸟画理想的人,最好的归宿还是回到她的本源的文化中去,才能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这是诸多中国艺术家都选择回国的共同认知。没有根的中国画在国外自然会枯萎。或相对地难以被承认,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杜一璠刚回国的那两年很不适应,她在北京找了很多工作,都与具体的绘画无关。她不得不调整艺术家的心态,从普通的文职编辑人员做起,慢慢地她变成了一名高级编辑和作家。



  



  

  



  从牡丹公主变成知名编辑作家,这是一个突破从视觉到语言的表现过程。杜一璠开始拓展自已的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从不适应到适应,终于体验到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通向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诚的生活和爱的激情,在沉静之后的审美理性实现。所以,她遵从内心的指引,而保持了她的独立思考和善于表现,对美好的事物表达热爱的能力。一颗初心不改的童心世界,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女孩的梦想的乐园。这并非是指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成长,而是不忘初心,心怀纯洁和理想的信念追求。这在一个及物消费娱乐至上的年代,非常之重要。


  

  



  如果说,在少女时代,我们从杜一璠的牡丹王国里,看到了她的青春绽放和着万物生长的一种情怀,那些初春的雏燕试飞的英姿,雪中绽放的红梅的风骨,莲花带露的婷婷玉立,深冬雪湖里上的白鹤的悠然静立,春光艳阳富丽华贵里的白芍牡丹,这些都是她乐于表现的主题。那么,在她的童年时期,我们从她的那些蜡笔小新铅笔画中,仿佛回到了一个童话森林王国,这些活泼可爱的娃娃们脸上稚嫩的笑容,天真无邪的身姿,好奇的明亮的眼神,新奇的游戏,工整好看的童装,新颖好玩的玩具,代表了八零后的那个时代特征,是一部非常鲜明生动的儿童生活史。


  

  



  杜一璠在幼稚园和小学时期画的这些儿童画,形象生动自然明亮,极富有时代的特色,人物线条造型优美,情感特性鲜明,很准确地表达了她们那个时代的儿童生活阳光向上,纯正朝气,从人物外形的穿着打扮,到现场场景的表现构图,从小动物的种类特性,到各种玩具的表现时尚,杜一璠都一一画来,比如深海历险、动物知识、热爱科学、唱歌跳舞、做游戏等等。几乎包括了她们那个时代的儿童生活所有内容。



  

  


  不同时代的儿童生活,就有不同的儿童画表现。艺术教育在儿童时期开始启蒙。我们看到杜一璠的这些儿童画,亦相比当下的儿童画创作,孩子们进入了一个动画时代。并且,这种儿童画之发达,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产业需求与发展。但是,真正的本土儿童画创作及教育,并不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现在儿童们都在模仿韩国日本的动漫画创作,他们已经画不出真正的自已的生活了。因为她们生活在一个完全被虚拟的和既有化的世界中。这些画并不代表儿童们本身的内心世界及生活。这才是杜一璠之蜡笔小新铅笔人物儿童画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中国儿童画应有自已本身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要丰富的是孩子们本土生活的真实想象力。


  

  


  儿童生活是否呈现真正的天性,并不受制于人类社会的文明制约,而是儿童本身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反映。什么样的儿童画表现,就有什么样的人类未来。而不是相反地,有什么样的成年世界,就有什么样的童年表现。尊重儿童的天性权利及其个人成长表现,是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共识。但这一点却常常无法实现。无论东西方国家,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杜一璠也曾经常透露自已内心情感,面对当下这个世界,她是一个不想长大的女孩。这使我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名作《铁皮鼓》里面的那个主人公,也是一个不想长大的男孩。因为活在童年的世界里,他可以自由地享受到戏弄和反抗成年暴力的权利,而保持心灵的自由快乐和尊严感。虽然,杜一璠的这些儿童时期的儿童画作,并不完全具有这一特征性强烈诉求。但她的初心是保有儿童的纯洁的天真乐趣,及对这个世界的单纯的看法。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童年记忆是否也有这样的期待呢?




  



  冯楚2017年仲夏夜写于广州







 作者:肖福祥 回复时间:2017-11-29 16:25:33


  好!

  支持!

  大顶!

相关栏目: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