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随笔札记 > 散文随笔

均州与均陵

来源:易读散文 作者:秦风楚雨巴山月 2020-04-12

  均州与均陵
  均州是一个并不大的地方,却颇有有名气,据说古均州城如铁打钢铸般屹立于汉江之滨,于是就有了“铁打的均州”之说。当然,均州名气并不是来源于此,而是其它因素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城。如人们熟知的陈世美和秦香莲就出生于此,葬于此(当然,戏剧中的陈世美与秦香莲与现实中的人物完全不同,另文介绍),还有唐中宗李显因流放房陵而短暂寄居于此。这些还不是它出名的真实原因,使均州闻名于世的是明朝。当明成祖失棣杀叔登基之后,为强调“君权神授”而在武当山大建皇家道场。当时的明朝政府,率数十万军民,历十余年时间,在鄂西北山地建设成一条长达一百四十华里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与故宫齐名(历史上有“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之说)的庞大的皇家宫殿群。而这处明朝皇家家庙的起点就在均州城,故而使其名声传遍华夏大地。于是,古老均州城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均州也因此而几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均州不仅有名,而且还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均州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不过当时不称均州,而是叫均陵。明确以均州相称的时间出现在隋唐时期,历一千多年到民国初年改为均县。但称均县的时间不长,六十年代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古城被淹没,均县的行政机构迁至沙陀营,即今天的丹江口市(因此处正处于丹江的入汉水口)所以地,并更名为丹江口市。从此均陵、均州、均县皆成为历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近年一股复古之风吹到鄂西北,人们又将均县重新提起,便将古均州的所在地——原来的嚣川镇更名为均县镇。
  根据史料记载,古城周围8里,高2.5丈,宽1.2丈。壕深3丈,宽6丈。外层全部用15公斤重一块的青砖垒砌而成,有些特殊部位则用更大的青砖,其重达25公斤,由这样的材料建成的城池岂有不坚固之理。均州之所以要修得如此坚固,是明朝政府为加强对皇室人员的保护,故而将均州古城修筑成固若金汤的故宫之外的皇家宫殿,用“铁打的均州”来形容这座古城一点也不为过。
  均州砖城为洪武五年(1372年)修建,大体呈正方形,共有六座城门,为了方便舟船还设有上、下两座水门。均州城中最大型的建筑为净乐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著名的八宫之首,是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建筑。静乐宫是静乐国国王的宫殿,静乐国是武当山主神真武大帝出生的国家。由于真武大帝是静乐国的太子,他父亲自然就是这个国家的国王,静乐宫就是真武大帝之父的宫殿。宫内有宽1米、高4米的三层红围墙,内有各种大型建筑单元,清一色绿砖碧瓦,极尽雄伟壮观。宫门外矗立着高大的石雕山门牌坊和一对形态如生的巨型铁狮,可惜这对艺术珍品因大炼钢铁而化为铁水。静乐宫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座落于均州城内,其宫门正对南城门而迎向高耸入云的武当山天柱峰。唐时的静乐宫是何等气势已无人知晓,但历各代修建、扩建,到明朝静乐宫面积约占全城一半,有房近二万间已明确于历史典籍,只可惜它与均州古城一同沉睡于库水之下。
  均州是一座坚固而精巧的小城,它总面积约三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两、三万。古城分为城里、城外两大部分,城内主要是宗教、政治、文化区,城外主要是经济、商业区。古均州以展示道教文化为特色,其建筑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道教活动场所和供宗教人士的活动地方;另一部分是供香客停宿及皇室人员生活场所。明朝是均州发展的鼎盛期,当时的皇室对道教十分崇敬,因而拨出巨款在武当山下修筑了供皇室人员拜山之用的大型建筑群,于是就有了上百里的建筑群。
  均州之名起于隋唐,在此之前它怎么称呼?又有多长的历史?根据史籍记载,古均州前身称为均陵,出现的时期为战国,距今二千余年。其出现的原因与其时代特性和战略位置密不可分,历史进入战国时代,虽是七雄并立而秦楚更强,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秦巴山地及连接江淮与关中的重要水运通道的汉江,自然成为秦楚争夺的焦点区域。作为拥有这片区域的楚国更具有主动性,所以楚国人就在关门岩这处关口筑起一座城池,既以其阻秦,亦用来拱卫自己的国土,尤其是拱卫首都——郢,这座城就是均陵。
  均陵处于汉江边上,它命运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它的存与亡决定楚国的兴衰。由于历史的久远,均陵早已不被人知,它在何方也成为一个谜。经查找,在先秦史籍中还是有零星记载,如《史记苏秦列传》中有:“残均陵”三字。字虽少,但说出“均陵”的存在,这对于认识和理解均陵极为重要。《史记》成书于西汉,它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楚国均陵城,这一点不成问题,但其并没有说清楚均陵位于何处。不过,唐朝人司马贞对其进行注解,说:“均陵在南阳,盖今均州”。这个解释也不是很具体,只是说大概在唐时的均州。当时的均州很大,区域涵盖现在的鄂西北和陕西南部及豫西南的部分地区,在这片区域中,均陵这座并不太大的城还的确颇为难找。
  在鄂西北汉代有个武当县,其境内有个均陵邑,这个均陵邑是一个什么地方,难道它就是古均陵城吗?均陵与战国之均陵同,而邑则为城意,所以可以理解为均陵城。汉武当县在今丹江口市与河南省淅川县交界的水库区,大体相当于古均州的区域,在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程的前期调查中,考古人员在武当山下的曾发现一个古城,学者研究认为它为汉代武当故城。这个古城虽然与均陵没有关系,却可以确定汉武当县位于今天的武当山附近,同时也可以断定位于汉武当县的“均陵邑”就在此附近。无独有偶,据史书记载“均陵邑”处于古均水之口,这条记载可能或成为解开均陵的突破口,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均水在何处。
  均水实为丹江的一段。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均水为汉水支流之一,是丹江与淅水交汇后形成的河流。丹江和淅水是汉水上游的两条重要河流,这两条河分别流经鄂西北的丹江口市和河南的淅川,它们在湖北的丹江口市与河南的淅川接壤处交汇而成一段新的河段,并流入汉江,这段河在古代就称为均水。同样的记载还出于《水经注》:均水自南乡合丹水,又南经顺阳县西白石山,又南注沔。其入沔处亦曰涓口,亦曰均口。顺阳县是汉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大概位于现在丹江口水库的小太平洋处,即现在的淅川与古均州相邻的区域。还有学者解读“顺阳”为均阳,因古语顺可读着均,顺阳即为均水之阳,古代将山南水北称为“阳”。古代的汉江被分成若干段,每段都有其称呼,从安康至鄂西北这一段称为“沔水”,《水经注》“入沔”之说就是流入汉江。均水入汉江之口处,称为均口。按地理位置分析,这个“均口”即丹江口与汉江的交汇处,今天的丹江口大坝附近。继而推之,《史记》记载的“残均陵”指的是丹江口大坝附近有个均陵。由于这段河流两岸皆多低山丘陵,《辞源》解释“陵”是土山,均陵应该因此而来。
  大家可能会问:大坝附近有均陵城吗?若有此城,那么这个均陵城是文中所谈的均陵城吗。首先丹江口大坝处没有古代城址和遗址,所以此处不应该是均陵城的所在地;其次“均水之陵”之均陵和均陵城并非是一个地方,它们二者各有所指,前者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均陵城则是一座城市。首先今天的大坝处没有均陵,何来“残均陵”之说,因为“残”含有攻破,残破之意,只有均陵城才有此言,一个普通的地名是不可能如此表述。根据我们的理解,均陵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区域,不应该是普通的地名,也不是一座城。随着历史的推移,大约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在今天的嚣川建了一座新城市,人们将其均之为均陵。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大片区域皆称为均陵,只是这个均陵是泛指,当这座城市建起之后,将这个泛指具体到这座新城,于是均陵城出现了,这就是古均陵的来龙去脉。
  无论是均陵城还是均水之陵的那片区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是秦楚必争之地,这里曾发生过非同寻常的争夺战。在战国之前的漫长时间里,楚人一直在经营这片区域,今天的河南淅川一带,即今天丹江口水库的中心水域,原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平原,是楚人的粮仓,也是楚人政治、经济中心,楚必须全力保护。嚣川是一片非常宽阔的河谷地带,平坦肥沃。汉江和官山河在此交汇,形成三面环水,背靠丘陵的地貌环境,尤其是越汉江就是巍巍武当。在军事上此处可谓是天赐的要塞,易守难攻。不仅如此,出嚣川就是广袤的汉江平原,入嚣川则是秦巴山地,由此可见其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大约在春秋晚期或战国,西方的秦人强大起来,为了防秦,楚人就在今天的嚣川镇修城筑寨,用以阻止秦人可能发动的战争。虽然此时秦楚还是战略盟友,但作为楚国对处于西部的虎狼之国的崛起不得不防,所以楚人做这样的准备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只不过它还是没有阻拦秦军进攻,既可以保护它的粮仓,也可以保卫楚都郢的安全。于是均陵城就出现了,它就是均州的前身。
  均陵出于战国,但随后不久就被秦所灭,一直到隋朝人们似乎忘记了它曾经存在过,于是隋朝将其命名为均州,此后一直沿用均州。到了民国时期将州改为县,于是就有了均县。丹江口水库建成后,这个地名连同一座古城没于水中,从此均州只在历史的记忆之中了。不过近年人们为了纪念这座古城,将嚣川又改名为均县镇。直到安徽发现那枚竹简,它才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溯,于是均陵再度出现于人们的视野。
  从近年的考古资料证明,古老的均陵是一个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生活富裕的城市。在古均陵的附近现已发现大量的战国时期楚国墓葬,就处于古均陵的上方北泰山庙,其下有牛场墓群,其上的八腊庙墓群,对面的习家店也发现有大量的古墓葬。这些都说明在古代这里的经济、文化之发达。就北泰山庙墓群现保存面积达千余万平方米,由王家垭墓地、水牛坡墓地、吉家院等十多个小墓地组成。北泰山庙墓群不仅是一处内涵丰富、面积极大的古墓群,总面积有数千万平方米,其墓葬难以估计。它不仅证明均陵的客观存在,也说明当时的均陵应该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楚国重镇,它起着拒秦护楚的作用。当然最后它没有阻拦住秦人的进攻,最终还是被秦所灭,那些战死的将士最终埋入黄土,构成今天的北泰庙墓群。
  均陵,是一座楚国古城,曾经的岁月让它肩负着拒秦重任,但怎奈何秦人的刀锋,使它成为秦兵的练兵场,在那一历史的瞬间,刀光和鲜血将均陵城荡成平地,从此它随岁月的脚步走进历史的尘埃,时光的流水洗去人们的记忆,历史复归平静。均陵存在的时间似乎并不很长,所以人们淡忘得也快,在历史文献中也缺少足够的记载。

相关栏目:
猜你喜欢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