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古文观止

《古代经典散文文章选辑》历代文章大家手笔(20)

来源:大知书院 作者:刘禹锡等 2020-06-29

  学莫便乎近其人 〔5〕 。《礼》、《乐》法而不说 〔6〕 ,《诗》、《书》故而不切 〔7〕 ,《春秋》约而不速 〔8〕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 〔9〕 ,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10〕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11〕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尔 〔12〕 !则末世穷年 〔13〕 ,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14〕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15〕 。不道礼宪 〔16〕 ,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壶也 〔17〕 ,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 〔18〕 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 〔19〕 也。

  注释

  〔1〕 为己:为了自己的修身养性,提高品德。为人:为了讨好别人,猎取利禄。

  〔2〕 禽犊:乳兽。乳兽为 赠玩好之物,为人喜爱。

  〔3〕 傲:指心气浮躁。囋(zàn赞):絮叨烦琐。

  〔4〕 君子如响:君子回答别人所问,如声音的回响一样,问一答一,不多不少,恰如其分。

  〔5〕 学莫便乎近其人:便,方便;人,指贤师。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方便的了。

  〔6〕 “《礼》、《乐》”句:法,成法,指礼有条文,乐有乐谱等。说,详细解说。此句说礼乐虽有一定的法则,但没有人作详细解说,还是很难理解的。指贤师教导的重要。

  〔7〕 故:久远之事。切:切合实际。

  〔8〕 约:指言词简约隐晦。速:指速晓其义。

  〔9〕 “方其人”句:即方其人而习君子之法,仿效君子的为人而学习他的学说。方:同“仿”。其人:指君子。之(第一个):而。

  〔10〕 尊:指养成尊贵的人格。遍:指普遍的知识。以:作“与”解。周于世:全面地理解世事。

  〔11〕 “学之经”两句:经(jìnɡ径),途径。好,慕悦。隆,重视。学习上最快速的途径莫过于慕悦接近贤师,学习贤师的为人,其次是经常以礼法来约束自己。

  〔12〕 “安特”句:仅仅是学些百家杂说,注释诗书罢了。安特,仅仅。学杂识志,当作“学杂志”,学习百家杂说,多一“识”字(据王引之说)。顺,“训”的意思。

  〔13〕 末世:即没世,到死为止。穷年:亦没世之义,即所谓年寿终止。

  〔14〕 “将原先王”三句:如果想追溯先王施政之源,循仁义之根本,那么从学礼入手是最好的途径。

  〔15〕 “若挈裘领”三句:好像提起皮衣领子,用手拂拭它的毛,毛就顺了。挈,提举。诎,同“屈”,弯。顿,整顿。

  〔16〕 道:由。礼宪:礼法。

  〔17〕 戈:兵器,刃向前,不能用来舂黍。锥:铁锥。飡:同“餐”。壶:古人贮食物的器具,此作盛饭的器具。“以锥飡壶”言用锥子当筷子吃饭。

  〔18〕 法士:好礼法之士。

  〔19〕 散儒:不自检束之士,即没礼法之士。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 〔1〕 。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 〔2〕 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3〕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4〕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5〕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6〕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7〕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8〕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9〕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 〔10〕 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11〕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 〔12〕 ,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 〔13〕 ,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14〕 。使目非是 〔15〕 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 〔16〕 ,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 〔17〕 也,群众不能移也 〔18〕 ,天下不能荡也 〔19〕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 〔20〕 ,夫是之谓德操 〔21〕 。德操然后能定 〔22〕 ,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23〕 。

  注释

  〔1〕 “问楛者”四句:楛(kǔ苦),粗野不合礼义。问的内容不合礼义,不应回答。回答的话不合礼义,不要再问。

  〔2〕 争气:意气用事,无理取闹。

  〔3〕 “故必由其道”两句:所以一定要观察来请教者是否合于礼义,不遵守礼义来的,就避开他。

  〔4〕 色:表情。从:顺,作心悦诚服解。致:极致。

  〔5〕 瞽:盲目从事。

  〔6〕 谨顺其身:其身,指来请教的人。说与不说,应看来请教的人的态度而定。

  〔7〕 《诗》曰:见《诗经·小雅·采菽》篇。匪:非。交:同“绞”,急切之意。舒:怠缓之意。予:赞许。

  〔8〕 “伦类不通”三句:不能触类旁通,不能专一于仁义的人,不能算是善于学习的。

  〔9〕 “一出焉”三句:对学习不能持久,一会儿中止,一会儿继续,这是庸人。涂,同“途”。途巷之人,指庸人。

  〔10〕 盗跖:传说是古代大盗,或说是孔子时人。《庄子》书中有《盗跖篇》。

  〔11〕 “全之”两句:所学必须全面而彻底,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学者。

  〔12〕 诵数:诵说,反复诵读。贯:贯通。下文的“通”,也作贯通解。

  〔13〕 为其人:即效法贤师之意。处之:与之相处。

  〔14〕 害:指上文不全不粹而言。持养之:指有恒心刻苦学习之意。

  〔15〕 是:指全、粹之学。以下三句的“是”皆作此解。

  〔16〕 及至其致好之也:到了对学问极其爱好的时候。致,犹极。

  〔17〕 权利:权势利禄。倾:倾心变志。

  〔18〕 群众不能移也:别人的非议也不能使之有所改变。

  〔19〕 天下不能荡也:天下之大也不能打动他的心了。

  〔20〕 “生乎由是”两句:努力致志于学问,至死也不动摇。由是,犹如此。

  〔21〕 德操:道德情操,是名词。下句的“德操”作道德持久不变,操是动词。

  〔22〕 定:指对事物有定见。

  〔23〕 “天见其明”三句:俞樾考证,“见”是“贵”之误。“光”,刘台拱说:“光广古通用。”应作“广”解。三句是:天以明为贵,地以广为贵,君子的学问修养则以全为贵。  (钟贤培 焦伯华 注)

  韩非子

  韩非(前?——前二三三),是韩国的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以为学问不如韩非。当时,韩王很昏庸,朝政混乱,韩非数次上书进谏,都未被采纳。而韩非的主张,却受到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重视,出兵攻韩,索求韩非。公元前二三三年,韩非入秦后,李斯、姚贾嫉妒他的才能,在秦王面前进谗言,韩非被害死在狱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总结了诸子学说的一位大思想家。他继承了荀子的儒家学说,吸收了老子的道术,商鞅的法,申不害、尹文一派的形(事实)名(名义、言论)之学,慎到一派的势(凭权位治天下),综合发展为有系统的形名法术之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极端专制主义的政治理论,成为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法理学家。

  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书,所著《韩非子》一书,《汉书·艺文志》着録共五十五篇,与今本同,其中大部是韩非自着,有些篇章可能为后学所补充。全书十余万言,分《孤愤》、《五蠢》、《内外储》、《说林》、《说难》等篇。

  韩非的文章,笔锋犀利,说理精密。书中还引用了许多传说故事,也创作了许多寓言,寓意深刻,明白易懂,具有文学价值。

  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这一则寓言,对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治学方法,作了形象生动的批评。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1〕 ,夜书 〔2〕 ,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 〔3〕 之,曰:“举烛者,尚明 〔4〕 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 〔5〕 。国以治 〔6〕 。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释

  〔1〕 郢(yǐnɡ影):地名,战国时楚国都城,旧址在今湖北省江陵之北。遗(wèi未):寄。

  〔2〕 书:作动词用,写。

  〔3〕 说:解释书意。

  〔4〕 尚:崇尚,主张的意思;尚明:主张为政必须明察清廉。

  〔5〕 说:同“悦”。

  〔6〕 国以治:燕国因而大治。  (芦 荻 注)

  矛楯(《难一》)

  这篇节自《难一》篇。文中,韩非强调法治的功用,诘难儒家从德政化民的观点出发,对于尧舜的颂扬是自相矛盾的。又进一步指出,像舜的自己吃苦,以身作则来感化人民,既迂缓而又难于做到,不如实行法治,既容易推行而又收效快,从而说明儒家提倡的人治不如法治。

  文中除了正面对儒家进行驳斥外,还通过楚人夸奬矛与楯的寓言来作讽喻,形象生动,比喻精当,成了传诵的寓言之一,我们习用的“矛盾”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文章的词语锋利,逻辑性强,显示了韩非散文的特色。

  历山 〔1〕 之农者侵畔 〔2〕 ,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3〕 。河滨之渔者争坻 〔4〕 ,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 〔5〕 。东夷之陶者器苦窳 〔6〕 ,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 〔7〕 也。舜其信仁 〔8〕 乎!乃躬藉处苦 〔9〕 ,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