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古文观止

《古代经典散文文章选辑》历代文章大家手笔(18)

来源:大知书院 作者:刘禹锡等 2020-06-29

  〔4〕 醴泉:甘泉。

  〔5〕 鸱(chī吃):鸱鸮,即猫头鹰。腐鼠:喻轻贱、污浊之物,此处指庄子卑视的相位。

  〔6〕 吓:恐惧而发怒的声音。此说鸱鸮害怕鹓鶵来夺腐鼠,因而作此声音,以示威吓。  (李永祜 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

  这段短文显示了庄子的诡辩技巧。惠子的本意是说,庄子不是鱼,不能知道鱼的快乐,但他用了“安知鱼之乐”来质问庄子。“安知鱼之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用疑问词来表示否定,说“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即不可能知道的意思;一种是疑问,即怎么“知鱼之乐”,问“知鱼之乐”的过程。正由于这句话有这两种意义,就给庄子钻了空子,他把这话解释作第二种意义,说成了惠子已经承认他“知鱼之乐”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 之上。

  庄子曰:“倏鱼 〔2〕 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3〕 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4〕 。”

  注释

  〔1〕 濠梁:濠,水名。梁,桥梁。濠梁在今安徽凤阳。

  〔2〕 儵(shù数):系“鲦”字之误,是一种银白色的小鱼。

  〔3〕 全:完全。宣颖说“与鱼无全相知之理”。据此则此句应为倒装句,犹言“子全不知鱼之乐矣”。

  〔4〕 “请循其本”句:本,根源。既,作“尽”解。这句意思是:请让我们从最初说过的话说起。当你惠子说“你怎样知道鱼之乐”时,是你已知道我知鱼之乐后才问我的;我怎样知道的?我是站在濠梁之上观察后知道的。按,惠子所问“安知鱼之乐”,是否定庄子知鱼之乐,但庄子却排去了“安”字,只取“知鱼之乐”的意思,而说惠子的话是肯定句,这就偷换了概念。  (李永祜 注)

  痀偻承蜩(《达生》)

  外篇《达生》是推衍《养生主》的思想,讲养生之道的。它总的思想是在夸大精神的作用,认为精神是可以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这种思想应该批判。但这则故事本身的客观意义,却可以启示我们认识到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能有杰出的成就。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 〔1〕 承蜩 〔2〕 ,犹掇之也 〔3〕 。

  仲尼曰:“子巧乎 〔4〕 !有道邪 〔5〕 ?”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 〔6〕 ,累丸二而不坠 〔7〕 ,则失者锱铢 〔8〕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 〔9〕 ;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 〔10〕 也,若厥株枸 〔11〕 ;吾执臂 〔12〕 也,若槁木之枝 〔13〕 。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14〕 。吾不反不侧 〔15〕 ,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 〔16〕 ,乃凝于神 〔17〕 。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注释

  〔1〕 痀偻(jū lóu驹楼)者:驼背老人。

  〔2〕 承:用长竹竿取东西。蜩(tiáo条):蝉。承蜩:拿一根顶端放着胶的竹竿伸到树上去粘蝉翼。

  〔3〕 犹掇之也:如同用手拾取一样。

  〔4〕 子巧乎:你的技术真高明呀!

  〔5〕 有道邪:有什么好方法吧?

  〔6〕 五六月: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

  〔7〕 累丸二而不坠:在竿顶上累积两个小球而不会掉下来,这是老人叙述他锻炼捕蝉技术的过程。因为捕蝉时,手颤抖不容易成功,用累丸练习,就是训练手不颤抖的办法。

  〔8〕 锱铢(zī zhū资珠):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为一锱。这句说他捕不到蝉的时候很少。

  〔9〕 十一:十分之一。

  〔10〕 处身:安置身体。

  〔11〕 厥:读作“蹶”,僵。株枸:树木在土上部份曰株;树根盘错在下曰枸。此指树木。连上句意即:我在捕蝉时,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身体僵如槁木。

  〔12〕 执臂:举臂。

  〔13〕 槁木之枝:枯木上的枝条。

  〔14〕 “虽天地之大”三句:虽然天地如此辽阔,万物如此众多,但心目中只知道有蝉翼。

  〔15〕 不反不侧:丝毫不动,一心注意捕蝉。

  〔16〕 用志不分:用心专一,精力集中。

  〔17〕 凝:一作“疑”,同“拟”,比拟,像,近似。乃凝于神:像神明那样巧妙。  (芦 荻 注)

  荀子

  荀子(约前三一○——前二三八),名况,字卿,赵国人。曾游学齐国。后又作楚国兰陵令。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一位大师。儒家思想到他手里有了很大发展。他提倡“隆礼”,并且把“礼”和“法”相提并论。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认为万物是按照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的等等对自然界的朴素的唯物观点。

  荀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荀子》一书,除了少数出自他的门人手笔外,大部份是他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思想,也代表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的文章长于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而且多用排比,气魄雄浑,质朴而凝炼,标志着说理文的发展。他创制的《赋篇》,正式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制;他采用当时民歌体写的《成相篇》,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劝学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旁征博引,畅论为学的重要性以及治学的态度、道路和方法。在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些具有朴素的唯物和辩证法思想的观点,如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即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他还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谈到学习态度时,他反复强调学习必须踏踏实实,循序渐进,持恒专一,要有埋头苦学的精神。他认为,在学习上是不能一跃十步,也不能用心浮躁,更不能朝勤夕怠。在学习方法上,又强调贤师教导。这些都表现了荀子进步的思想,这对我们今天也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说理精密,比喻丰富而贴切,而且多用排句,气魄雄伟,显示了荀子文章的特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 。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7〕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 〔8〕 ,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 〔9〕 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10〕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11〕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12〕 。”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3〕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14〕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5〕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6〕 ;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17〕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18〕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19〕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 〔20〕 ,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 〔21〕 ,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22〕 ,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 〔23〕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24〕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释

  〔1〕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半途而废的。已:止,废弃。

  〔2〕 “青,取之于蓝”两句:蓝,草本植物,叶可制染料,俗名靛青。两句说:青色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比蓝草的色泽更青。喻人们通过学习比未学时有进境。下文“冰寒于水”的比喻,亦此意。

  〔3〕 “木直”三句:木材直得合于匠人的墨线,把直的木材用火熏而弯成车轮,弯曲得合乎圆规。中绳:合乎木匠用的墨线。輮(róu柔):通“煣”,用火熏木把它弯曲。中规:合于圆规。

  〔4〕 槁:干枯。暴:通“曝”,晒干。挺:伸直。

  〔5〕 “木受绳”两句:木材照墨线砍削就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后就锋利。砺:磨刀石。喻人经过教育才进步。

  〔6〕 “君子博学”两句:参,检验。省,反省。知,同“智”。两句说:君子如果能够博览群书,多方面地学习,而且能够每日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检验反省,则知识日明,行为也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7〕 溪:溪涧;深溪:作深谷解。

  〔8〕 干:小国名,后为吴所灭,此即指吴国。越:指越国。干越;泛指南方民族。夷:外族通称。貉(mò末):东北夷;夷貉,是侮辱性的话,泛指东北方民族。子:婴孩。同声:啼声相同。

  〔9〕 《诗》:指《诗经·小雅·小明》篇。

  〔10〕 恒:常。安息:安处,指安逸。无恒安息:不要老是贪安逸。

  〔11〕 靖:同“静”。共:同“恭”,静恭,敬慎。位:职位。好:爱好,崇尚。

  〔12〕 听:察。介:助,赐。景福:大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