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古文观止

《古代经典散文文章选辑》历代文章大家手笔(12)

来源:大知书院 作者:刘禹锡等 2020-06-29

  〔8〕 曾晰后:曾晰留在后面。

  〔9〕 “为国以礼”一段:邦、国、诸侯,三者意思相近,皆指国家。这段是孔子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来陈述他的见解,意思是:治理国家应该讲求礼让,子路的话不知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哪有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的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有宗庙,有盟会,不是国家的事是什么呢?公西赤只要做个小司仪,还有谁能做大司仪呢?孔子讲这段话,一方面是说明子路不谦逊所以笑他,同时也指出其他人都比较谦逊,而公西华更见谦逊。  (吴秋滨 钟贤培 注)

  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约生在孔子后(前四七九),卒于三家分晋以前(前四○三),曾做过宋国大夫。他是当时重要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和儒家是两个对立的学派,表现出庶民与士人不同的社会地位。墨家代表庶民的利益,采用劝说的方法,向统治阶级提出一些要求,希望实现一种“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非命下》)的生活。统治阶级为利用墨家,也作了些暂时的有限度的让步,换得了墨家对统治阶级的竭诚服务。

  《墨子》一书,就是记载墨家的思想政治主张的,汉时有七十一篇,宋时尚存六十三篇,宋以后只剩下五十三篇了。其书大都为墨子弟子和他的后学者写的。

  墨家重口说,不重著书;重实践,不重文采。因此,《墨子》这部书,很少文采。但文字通俗朴实,明快通畅,论述问题时,条理严谨,逻辑性很强,同时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比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

  非攻(上)

  《非攻》是墨家责难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掠夺性战争的文章,共分上、中、下三篇。这里,我们只选了上篇。春秋末年,各国间的兼并更加剧烈,掠夺性的战争十分频繁。墨家代表庶民“安居乐业”的要求,对于这些不义战争持着厌恶的态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层层的比喻和推论,攻击了侵掠他国的不义行为。全篇的文字简洁通俗,逻辑性很强,展示了墨家文章的一般特色。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1〕 ,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 〔2〕 ,上为政者得 〔3〕 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 〔4〕 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 〔5〕 甚,罪益厚 〔6〕 。至入人栏厩 〔7〕 、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 〔8〕 也,扦 〔9〕 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 〔10〕 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 〔11〕 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 〔12〕 ,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 〔13〕 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 〔14〕 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 〔15〕 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 〔16〕 也。

  注释

  〔1〕 圃:菜园。园圃:指果树园。

  〔2〕 非之:反对他。

  〔3〕 得:捕到。

  〔4〕 攘:偷盗。豕:猪。豚:小猪。

  〔5〕 兹:同“滋”。据清孙诒让说,此句上面应补入“苟亏人愈多”一句。

  〔6〕 厚:严重。

  〔7〕 栏厩(jiù就):牲口棚。

  〔8〕 不辜人:无罪的人。

  〔9〕 扦:即“拖”字,夺。

  〔10〕 当此:犹“现今”。

  〔11〕 据清毕沅说,此处应增“不义”两字。

  〔12〕 以此说往:按这个说法推论下去。

  〔13〕 情:诚,实在。

  〔14〕 奚说:何说,犹言有何理由。

  〔15〕 辩:同“辨”,辨别。

  〔16〕 乱:意即标准混乱。  (芦 荻 注)

  孟子

  孟子(前三七二——前二八九),名轲,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为子思(孔子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学说的嫡传。曾经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成《孟子》七篇,记録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 出的儒家大师,在他的时代,杨朱所创“为我”的学说和墨家“兼爱”的学说布满天下,孟子乃以孔子的继承人自任,起而坚决反击杨、墨学说,维护儒家学派,并发展了孔子学说的仁义部份,在当时思想界中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世思想界的影响更是深远。

  孟子的学说和思想,是代表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他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滕文公上》),这种政治观点显然是十分反动的,他提倡“性善论”,这也完全是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孟子的思想、主张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少是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的,如他反对农家的絶对平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分工;他主张行“仁”政,反对贵族们武力兼并和虐政害民,痛斥桀、纣等暴君为民贼,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民本思想学说,这些主张,是有利于人民的。

  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富有雄辩力和说服力,而且用辞警辟,比喻精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齐桓晋文之事章(《梁惠王上》)

  这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録。孟子所谈的基本内容,不外乎“富民”、“教民”两点,这是孔子“富而后教”说的继承和发展。它比较集中地具体地发挥了孟子的政治理想,是《孟子》书中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品。

  全文肯定齐宣王不忍牛的发抖是仁心的表现,为实行王道的基础。接着批评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去办而不是办不到,并启发他应当推广仁心,使百姓得到好处。再进一步阐明用武力称霸是靠不住的,行仁政纔可以统一天下。最后提出行仁政的具体办法:“制民之产”和“申之以孝悌之义”。在谈话过程中,孟子通过许多巧妙的比喻和论辩,反复地论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语言生动、形象、畅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是一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很好地结合的语録体说理文。

  齐宣王 〔1〕 问曰:“齐桓、晋文之事 〔2〕 ,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3〕 ,是以 〔4〕 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5〕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6〕 ?”

  曰:“保民 〔7〕 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 〔8〕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9〕 ?’对曰:‘将以衅钟 〔10〕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11〕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12〕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13〕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 〔14〕 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15〕 。齐国虽褊小 〔16〕 ,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 〔17〕 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18〕 !王若隐 〔19〕 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20〕 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 〔21〕 也,是乃仁术 〔22〕 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 〔23〕 曰:“《诗》 〔24〕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5〕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26〕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27〕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 〔28〕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 〔29〕 ,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0〕 ,而不见舆薪 〔31〕 。’则王许 〔32〕 之乎?”

  注释

  〔1〕 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在位十九年(前三一九——前三○一)。

  〔2〕 “齐桓”句:齐桓、晋文公称霸的事。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都曾称霸。

  〔3〕 “仲尼之徒”两句:无道,不谈。按:孔子和他的学生是讨论过齐桓、晋文之事的,因为儒家学派尊王贱霸,所以孟子不愿谈,推说孔子的学生也不谈。

  〔4〕 是以:以是,因此。

  〔5〕 无以:无已,不得已;已,止。则王乎:那就谈王道吧。王道,使天下人归向之道。

  〔6〕 “德何如”句:德行怎样纔可以实行王道呢?

  〔7〕 保民:爱护百姓,使百姓生活安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