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知书院 > 古代文学 > 古文观止

《古代经典散文文章选辑》历代文章大家手笔(13)

来源:大知书院 作者:刘禹锡等 2020-06-29

  〔8〕 胡龁(hé何):齐王的近臣。

  〔9〕 何之:何往;之,往。

  〔10〕 衅(xìn信)钟: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11〕 觳觫(hú sù胡素):恐惧得发抖的样子。

  〔12〕 与:同“欤”,犹“吗”。

  〔13〕 诸:“之乎”的合音。有诸:即“有之乎”(有这回事吗)。

  〔14〕 爱:吝惜。

  〔15〕 “诚有”句:实在有这样(看我)的百姓。

  〔16〕 褊(biǎn扁)小:狭小。

  〔17〕 无异:莫怪。

  〔18〕 “以小易大”两句:用小牲口去换大牲口,他们哪能懂得你的心理。恶(wū乌):哪能。

  〔19〕 隐:怜悯。

  〔20〕 择:区别。

  〔21〕 无伤:没关系。

  〔22〕 仁术:仁道。

  〔23〕 说:同“悦”。

  〔24〕 《诗》:指《诗经·小雅·巧言》篇。

  〔25〕 “他人”三句:“别人有心事,我能揣想到它。”先生您就是这样的。忖度(duó踱):揣测、思量。

  〔26〕 “夫我乃行之”三句:我这样做了,过后问一下自己,心里却得不到解释。

  〔27〕 戚戚:心动貌。心有戚戚焉:即心里有所领会的意思。

  〔28〕 复:报告。

  〔29〕 钧:三十斤。

  〔30〕 秋毫之末:秋天兽身细毛的尖端,用来指细微。

  〔31〕 舆薪:一车子木柴。

  〔32〕 许:同意,相信。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1〕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2〕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 〔3〕 ,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泰山以超 〔4〕 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 〔5〕 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6〕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7〕 。《诗》云 〔8〕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9〕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0〕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 〔11〕 ,然后知轻重;度 〔12〕 ,然后知长短;特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 〔13〕 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 〔14〕 不足于口与?轻暖 〔15〕 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 〔16〕 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 〔17〕 土地,朝秦楚 〔18〕 ,莅中国 〔19〕 而抚四夷 〔20〕 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21〕 。”

  注释

  〔1〕 功:好处。

  〔2〕 独何与:偏偏是什么缘故呢?

  〔3〕 “王之不王”句:后一“王”字作动词,指“王天下”。

  〔4〕 超:跳过。

  〔5〕 诚:确实。

  〔6〕 折枝:按摩;枝,古同“肢”。一说是屈身,即今鞠躬行礼之类。一说折草木之枝。

  〔7〕 “老吾老”三句:第一个“老”字是动词,作“敬爱”讲;第一个“幼”字是动词,作“怜爱”讲。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放在手上转动,形容治天下的容易。

  〔8〕 《诗》云:指《诗经·大雅·齐思》篇。

  〔9〕 “刑于寡妻”三句:刑,“型”的同音假借,此作“楷模”、“榜样”解;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推进、治理;三句说:自己首先正心修身,做妻子的榜样,然后影响自己的兄弟,再推及国家。

  〔10〕 “言举斯心”两句:这两句诗所说的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善心,加以推广,去爱别人罢了。

  〔11〕 权:秤,动词,作称量解。

  〔12〕 度:度量,作动词用,量长短。

  〔13〕 抑:难道。

  〔14〕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15〕 轻暖:轻松暖和的衣服。

  〔16〕 便(pián骈)嬖:受宠爱而常在左右侍候的人。

  〔17〕 辟:开辟。

  〔18〕 朝秦楚:使秦楚两国来朝见称臣。

  〔19〕 莅(lì利)中国:君临于中原各国之上。

  〔20〕 抚四夷:镇抚四方的异族。

  〔21〕 若:这样。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求鱼,比喻劳而无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 〔1〕 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2〕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3〕 ,齐集有其一 〔4〕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5〕 !今王发政施仁 〔6〕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 〔7〕 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8〕 ,天下之欲疾 〔9〕 其君者,皆欲赴愬 〔10〕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 〔11〕 ,不能进于是 〔12〕 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13〕 ,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14〕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 〔15〕 ,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 〔16〕 也。焉 〔17〕 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 〔18〕 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19〕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 〔20〕 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21〕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22〕 ,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3〕 ,五十者可以衣帛 〔24〕 矣;鸡豚狗彘 〔25〕 之畜,无失其时 〔26〕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27〕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28〕 ,申之以孝悌之义 〔29〕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0〕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 〔31〕 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 殆:只怕。有:同“又”。

  〔2〕 强:同“强”。

  〔3〕 方千里者九:即九千平方里,当时人认为中国的面积为九千平方里。

  〔4〕 齐集有其一:齐国的土地凑起来,占海内之地的九分之一。

  〔5〕 盖:同“盍”,何不。反其本:返回来从根本上求得解决,即指行“仁政”。

  〔6〕 发政施仁:颁布政令推行仁政。

  〔7〕 藏:居住。

  〔8〕 涂:同“途”。

  〔9〕 疾:痛恨。

  〔10〕 愬:同“诉”,申诉。

  〔11〕 惛:同“昏”,思想混乱。

  〔12〕 进于是:进一步做到这样。

  〔13〕 恒产:固定的产业。恒心:不变的心。

  〔14〕 放辟邪侈:纵逸放荡,行为越规。

  〔15〕 陷于罪:犯罪。

  〔16〕 罔民:设罗网以坑害人民。罔,同“网”。

  〔17〕 焉:岂。

  〔18〕 制:规定。

  〔19〕 畜:抚养。

  〔20〕 凶年:荒年。

  〔21〕 轻:容易。

  〔22〕 赡(shàn善):足。

  〔23〕 “五亩之宅”两句:孟子的政治理想,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五亩土地,作为住宅。树:作动词用,即种植之意。

  〔24〕 衣帛:穿着丝绵制成的衣服。

  〔25〕 豚:小猪。彘(zhì雉):大猪。

  〔26〕 无失其时:不要失去蕃殖的时机,即在家畜蕃殖时不要宰杀。

  〔27〕 百亩之田:旧说古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力可得耕田一百亩。

  〔28〕 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的教育。庠序,古代学校名称。

  〔29〕 申:反复教育。孝悌之义: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

  〔30〕 颁:同“斑”。颁白:头发花白,指老年人。负:背负东西。戴:头顶东西。

  〔31〕 黎民:黑头发的人,指青壮年。  (吴秋滨 注)

  天时不如地利章(《公孙丑下》)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一贯主张行“仁政”,反对当时统治阶级为了争城夺地而进行的不义战争。在这一节文章里,他认为在战争中,得天时之利不及得地利之利,得地利之利则又不及得人和之利。孟子这里所说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也即是内部的团结。同时,孟子又认为只有得道(指行“仁政”)的人,才能得到这种人和,所以他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一定会得到胜利,而失道者则一定要失败。

猜你喜欢